南北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说到春节习俗,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南北方春节最大的不同就是“吃不吃饺子”,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南北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欢迎阅读!
南北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北方篇:
天津:贴“吊钱儿”
除了贴春联、贴福字,天津人还必须贴“用钱儿”。所谓“吊钱儿”,一般是用彩剪雕刻而成。传统的包括:招财进宝、马上封侯、财子叫门、童子摘宝、聚宝盆、连年有鱼等;现代的有:阖家欢乐、吉祥如意、家合万事兴、平安吉祥、新年大吉、年年有余、心想事成、五谷登等,表达祈福、盼财、增寿、平安吉祥等寓意。天津人对于新年的美好期盼,都融化在喜庆的“吊钱儿”里了。
河北:打树花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暖泉古镇,有一项特别的春节活动打树花。表演的主角通常是三位头戴草唱、反披着羊皮袄的艺人。当艺人将手中的白色勺子伸向铁水,火苗子一下就蹿了起来。当他把一勺铁水奋力抛洒向城墙的时候,一颗颗珍珠般大小的红色“水珠”“哗”的一下炸成了一簇簇小伞状的金黄色火花,顺着城墙向远处四散开来。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表演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让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
这种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喜迎春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内蒙古:打蒸锅
内蒙古包头人过春节始终保持着一项传统“打蒸锅”,用当地方言说就是“碗面子”。
春节期间,包头人会不厌其烦地制作蒸锅碗菜,做成一顿顿团圆饭的美味。做法通常是将菜肴原料或半成品整齐码放在大小合适的碗中,加入汤汁及调味料放入蒸笼中加热蒸制,经过蒸制形成这道特殊的美味。
老包头传统蒸锅分为六大碗和八大碗,代表入六大顺、六艺皆通、六亲相依和八珍玉食、八面玲珑、八面驶风、八面圆通等好寓意。
陕西:吃五豆
老家在西安的小李回忆:“我10岁时就跟随父母离开了陕西,但对老家春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吃五豆。每年农历腊月初五,妈妈都会煮一大锅香喷喷的五豆粥,我总要喝上几大碗才觉得满足。”
农历腊月初五,家家户户“吃五豆”,这是几千年来陕西地区流传的风俗。前一天晚上,取出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先在清水中泡一宿。第二天早晨起床后,主妇们淘米者粥,放进已泡好的五样豆,熬成一锅丰盛的“五豆粥”。腊月初五这天的第一顿饭,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
甘肃:装财水
老兰州人过春节讲究水缸要挑满清水,谓之装财水。还要在大门前、院子里泼洒清水,谓之洒银水,以寄托人们致富的愿望。初一的早晨,全家一起吃象征长寿的兰州特色面食臊子面:初二亲成间要相互拜年,旧时兰州人上门拜年一包糕点当礼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初五要吃养面搅团,连续吃了几天油腻的菜肴,酸甜可口的养面搅团会让人胃囗大开。兰州老张介绍道。
南方篇
江西:烧岁火
出生在江西农村的小刘说,家乡在腊月末尾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上山砍柴、不能施肥、不能扫出炉子里的炉灰,因为要好好休息,养好精神迎接新年。而且,传说各路神仙也要安心休息。但房前屋后还是要清扫一下,说是“除旧岁”。
到了年三十晚上,分了家的大家庭要聚在一起守岁。期间,可以吃饭、喝酒、吃汤园、发压岁钱,还会找一些干树枝点成一个火堆,一直烧好几天,这叫“岁火”,除夕要通宵守着岁火,表示来年会红红火火。
四川:游喜神方
四川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都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落牲畜上贴着吉祥的语,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初一开始,人们还要扶老携幼穿新衣"游喜神方”。“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即去能给人们带来吉利、欢喜的神祗。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是武侯祠,武侯祠也是庙会最热闹的地方,那里有变脸、吐火、滚灯、木偶戏等川剧绝活,也有皮影、泥塑、捏糖人、剪纸等民间绝活。
春节习俗
1、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2、扫尘: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
3、贴红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4、贴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
5、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6、年夜饭: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
7、守岁: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8、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9、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
10、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
11、逛庙会: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12、中国结: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
春节的来历
春节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湘潭人过年,隆重而热烈。过去,年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忙年”,年后一两个月几乎都在拜年待客中度过。
大年三十守岁到初一,年尾接年头,表示喜庆、祥和、团圆。俗话说“麻雀也有个三十初一”,就是说,这两天,做工的要歇业,讨债的不上门,盗抢的要停手。
过年习俗的形成,既有悠久历史的传承,也有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
早在殷商时期,先人们就开始了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就叫年。到了西汉,年的名称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还有一种传说,说“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凶猛的怪兽。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人们在家门口贴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燃放鞭炮,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走,逐渐形成了守岁、放鞭炮的习惯。
另有一种传说也与过年有关。相传古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测算,设计出了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测算日月规律,创建历法。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的饮食
1、腊八粥: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2、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3、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
4、元宵: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5、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关于春节民俗传说:
春节民俗传说一: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春节民俗传说二:腊八粥的故事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这是北方过年的歌谣,开始就是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个习俗并不是来源于民间,而是佛教。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每到这天,有条件的寺庙都会举行浴佛会,制作腊八粥,供佛诵经,并将腊八粥赠送给前来祈求平安的普通民众。后来,这就传到民间成了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三:万年创历法的传说
万年历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古老的一部太阳历,一种历书,不是历法。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万历的年轻人,觉得当时的节令很乱,便想创造一种准时、准确的方法。万历上山砍柴时受到树影和山崖上滴泉的启发,创造了测日影以定时刻的晷仪,以及计算时间的五层漏壶。
万历知道当时的国君祖乙因为天时不确而发愁时,便毛遂自荐。祖乙听过万历的方法后便将其留下,希望万历能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造历法,以福万民。
几年后,祖乙去看望万历,看到测定天时的日月坛上刻录的天时诗,就知道立法已成。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新春复始,请陛下定个节日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数年后,经过长期的观察,万历制定出了准确的历法,名太阳历。当他将太阳历呈献给国君祖乙时,满面白须的祖乙十分感动,为纪念万历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为纪念万年,人们就把初一定为“年”。
春节民俗传说四:老鼠嫁女的传说
老鼠嫁女是民间传说。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的晚上,这天夜里家家户户不开灯,全家人坐在一起,一声不吭,摸黑吃着面粉做的炒大豆、“老鼠爪爪”和“蝎子尾巴”。不开灯、不出声是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怕惊扰了亲事。不知道你们那有没有这个习俗,我们这似乎并没有听说过这个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五:“年”兽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凶猛十分,每到大年三十都会肆虐人间,吞吃牲畜,害人性命。后来有一个老神仙来到村子里,教人们驱赶“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家家户户每到春节,都会穿红新衣、贴大红年画、贴红纸、放爆竹,然后就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俗传说六:过年放爆竹的传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放爆竹最初的用意就是驱散瘟、晦气,带来吉祥。据古籍记载,爆竹最初就带有神秘色彩,古时是一种驱邪的用品,野外露宿时也可以用它驱赶野兽。后来人们除了在春节,在其他盛大的节日和喜庆日子都会燃放爆竹,表示吉祥庆贺。
春节有哪些禁忌
禁忌一:“大年三十晚上忌人”。
三十晚上,普通人家都要“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要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这顿晚餐在南方叫“年夜饭”,北方人食面,就吃饺子,民谣说:“三十,合家欢乐吃扁食。”三十晚上,一家团圆,外面扬风飘雪,屋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玻璃窗擦得干干净净,水珠还从玻璃上面往下滚。时不时传来阵阵鞭炮声。家家享受着天伦之乐,其乐融融。为了保证自家人欢乐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突然闯入,无论外人来说话、串门以至讨债,都一样会起着干扰一个家庭内部欢乐的团圆,所以除夕之夜,对“家鞑子”之外的人都一律拒绝。
禁忌二:“出嫁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
“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不能看娘家灯,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一条够厉害的,但“师出有名”。因为旧社会是以男性为主的;出嫁的女儿往往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为“人妇”的女子(尤其是有钱有势出身的)尽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持大团圆了。为了保证婆婆家一家团聚,所以传衍了这一条民俗,目的是好的,形式是“莫须有”的。既无法律规定,又不见经传,却起了凝聚与和谐的作用。
禁忌三:“正月不剃头”。
老天津,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禁忌四:“不许摔坏东西”。
年下不许摔坏东西,摔了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是一种心理暗示、没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