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月儿圆,正月十五汤圆圆,祝福到身边,祝你事业一年胜一年,好运好事喜连连,小日子过得甜又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由来的四种传说故事
一种说法来源于汉文帝
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政,刘氏小皇帝只是个摆设。吕后除了没像后世的武则天当皇帝,所掌握的权势和皇帝没什么不同。而且她提拔吕家势力,屠杀贬谪刘氏势力,在朝廷中引起极大矛盾。吕后病逝后,诸吕在上将军吕禄集合,阴谋篡夺刘氏江山。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在正月十五一举粉碎了诸吕叛乱阴谋,即位的汉文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决定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张灯结彩,庆祝平“诸吕之乱”的元宵节。
第二种说法来源于汉武帝
汉朝时天地之间的最高神祇叫太一神,又叫泰一、泰壹氏、泰氏等,其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玉皇大帝,西方的上帝,是主宰宇宙一切的天神。古代祭祀天地之中的“天”,在汉朝就指太一神。史载“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神的时间,定于正月十五,因此这个日子演变为后来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来源于东汉时的汉明帝
汉明帝曾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西天取经”,之比唐僧取经早了几百年。不过蔡愔并没有到达古印度,他到了西域大月氏后就遇见了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这二位高僧在蔡愔的邀请下,驮着佛经和佛像到了大汉的首都洛阳,汉明帝专门赦建白马寺用于译经。据蔡愔、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介绍,佛教有正月十五瞻仰佛舍利、点灯敬佛的习俗做法,敬佛的汉明帝下令全国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全国的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挂灯的风俗就产生了。
第四种说法来源于道教
道教的鼻祖虽然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但道教的产生却是从东汉时期张天师开始。第一位张天师名叫张道陵,他创建了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所以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燃灯庆祝,后来演变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夕。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个节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元宵节赏灯开始于1900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他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从此元宵节就有了赏灯活动。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据记载有的灯轮高20丈,上面挂着5万盏灯。唐代赏灯活动要进行3天。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
1、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为什么元宵节挂灯笼
在元宵节的时候,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在元宵节挂灯可以营造喜庆的气氛,红灯笼是团圆吉祥的象征。元宵节观灯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汉朝初年。东汉明帝提倡佛法,佛教有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这一天全国都挂灯。这个佛教节日就逐渐发展成了全国节日。汉文帝时期,就下令将正月十五确定为元宵节。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宫、街道处处挂灯,还建造了高大的灯楼,灯数。人们观灯的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元宵节作为花灯节也被发展的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