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又名端阳节、五月节、重五节、龙舟节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纪念屈原是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据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因国家灭亡而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会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此外,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伍子胥、曹娥等有关。
除了起源,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意义也非常重要。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被认为是一个驱邪避凶、祈求安康的时刻。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寓意着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团结和谐等美好愿望。
此外,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卫生保健节日。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些清洁和消毒活动,以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这些习俗和做法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我们现代社会中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涵盖了文化、历史、民俗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有哪些禁忌?
1、粽子不宜多吃
端午节吃粽子是标配,也是一种仪式感,北方甜粽,南方咸粽,但是粽子其实吃多了不好消化,会增加消化酶的负担。特别是本身肠胃不是很好的人,吃太多粽子会容易引起肠胃不适,特别是肉粽、蛋黄粽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
不仅如此,粽子热量很高,一个咸粽子大概是400-500卡的热量,需要控制体重的朋友们更不能吃多。
2、不宜生娃
农村有一句俗语:“端午之日不生子,生子父母必克死”。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恶月恶日”,所以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运气都不好。
端午节不宜生娃的说法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孟尝君因为出生于端午节这天,就被父亲弃养。好在母亲舍不得,才想办法把他寄养在外面,等到孟尝君长大后才将他带到田婴面前。
其实这是一个迷信的说法,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端午出生的人运气各有不同,肯定不会像古代谣言般穷途末路,所以大家也无须担忧。
3、不宜说“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是一个比较悲壮严肃的日子,跟祭祀缅怀有一定的关系,被视为屈原投江的受难日。
不同于儿童节,国庆节那样欢快,用“端午快乐”有点用词不当,为了表示尊敬,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端午节安康”。
4、不宜下河游泳
以前人游泳大都是在河里,没有游泳池,端午节正值雨季容易发生山洪,在河里游泳很危险。虽然现代游泳设备环境都远超以前,但是端午节天气炎热,身体燥热,遇到冰凉水的刺激,容易出现抽筋,难免会发生意外。
另外,古人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尽量不要下河游泳,以免遇见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在现在看来,这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但游泳还是要多注意安全。
5、不宜招惹“五毒”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蜘蛛、 蛇、蟾蜍、蝎子和蜈蚣,据说在端午节这天,五毒毒性更强,所以大人一定要提醒家里的小朋友不要抓五毒,遇到也要避开。
6、忌戴大红大紫的珠宝
由于端午节是个缅怀先人的节日,所以不适合带鲜艳的珠宝首饰,什么红碧玺、红宝石等红色玉石珠宝,尽量不要佩戴,另外,紫色被古人称作尊贵色,端午当天最好也避开这个颜色,特别是祭祀的时候。
7、 不吃娘家粽
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在端午节回娘家吃粽子会增加经济压力,后来就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不要再回娘家吃粽子,一方面防止娘家生活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还会带走娘家福气,影响娘家的气势和运势,现在看来,也是迷信。
端午节送什么花合适?
传统上适合在端午节赠送的花大概有3种:即菖蒲、龙船花和跳舞草。
1、菖蒲
菖蒲是代表端午节气的花,端午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可以辟邪驱痛。菖蒲的花语是避邪镇灾,在端午佳节之际,菖蒲花非常适宜赠送一些最近运势不好的朋友。
2、缅甸国花——龙船花
龙船花的花语为争先恐后。传说龙船花未开时,很像一根根微形的细簪直刺蓝天,开放后,四片花瓣平展成一个个十字。而在古代,十字图形代表着避邪驱魔,所以,每年端午期间,划龙船的老百姓为了避邪驱魔,去除病瘟,求得吉祥,就把该花与菖蒲、艾草一并插在龙船上,久而久之,它就被称作龙船花了。值此端午节之际,送给亲朋好友龙船花,既表示亲切问候,也有吉祥的寓意。
3、跳舞草
跳舞草的花语是快乐,它的叶片具有自然舞动的特性,是自然界唯一能够根据声音产生反应的植物。在常温强光且无风雨时的环境下,舞草的2片侧小叶会不停地摆动,在半分钟内,每片小叶可完成椭圆形的运动1次,每叶转动达180度之后便又弹回原处,尔后又再行起舞。跳舞草即便在午夜“睡眠”状态下,小叶也仍在徐徐转动,只是速度比白天慢。
除了以上三种花以外,也可以考虑赠送剑兰、文心兰、黄百合等,这些花卉植物大多具有与节日相对应的吉祥含义,比如说剑兰花代表消灾避祸、坚强自信;文心兰代表幸福快乐;黄百合代表喜庆、温馨等。
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