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老黄历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时间: 跃瀚 传统节日

端午越来越近了,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的纪念意义,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端午节的纪念意义

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臣,因国家灭亡而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会在端午节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寓意着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团结和谐等美好愿望。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一位忠臣,因忠言进谏而遭吴王夫差贬为奴隶,最终自刎而死。端午节也有纪念伍子胥的意义,表达了对忠臣烈士的敬仰和纪念。

纪念孝女曹娥:东汉时期,孝女曹娥为了救父投江而死。端午节第三个历史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表达了对孝敬父母的敬仰和纪念。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她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端午节现代意义之一是为了纪念她的诗篇和忠勇事迹,表达了对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敬仰和纪念。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节日,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拍摄于1981年)。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1、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庆食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出现,到了金朝的时候才成为了端午节的节庆食物。民间传说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的。

2、赛龙舟

传说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防止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代赛龙舟通常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3、悬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同时也有养生道理,比如小儿佩挂香袋、药浴可减少患外感疾病且不易生痱子。

4、踩露水

端午这天早晨,人们领着孩子踩露水,到野外生长艾草的地方用手轻轻沾上艾草上的露珠,先给小孩擦眼擦脸,据说艾叶露水可以明目醒神和美颜,擦洗后这一年大人小孩都会百毒不侵。

5、戴花绳

就是用五彩线合拧成花绳,用中药配制好的香料把花绳揉一揉便会留有香味,在端午这天给大人和小孩都戴在手腕,脖子和脚腕,有驱毒驱虫的作用,也有小孩戴花绳招来吉祥的说法。

6、擦雄黄

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很容易上火,受热毒侵犯,端午这天都习惯给大人小孩的耳孔,鼻孔等擦上雄黄酒,一是雄黄味刺激醒神,使人轻松。二是雄黄有杀虫杀菌特效,擦上后驱虫杀菌。

7、额头画王字

端午这天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眉间画一个王字,寓意王者为上,百毒不侵,避之大吉。另有王者至尊,端午之王会福禄降临,鸿运通达。

8、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9、挂艾虎

挂艾虎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它是由两个鸡蛋壳制作而成。制作时,蛋壳上画成老虎形状,蛋壳下方贴上五毒形状的贴纸。再加以五色绳做装饰,既有老虎驱五毒之意,也有五色绳祈福之意。艾虎多挂于新生儿的房门上,有时艾虎也会佩戴在身上或放在簪子上。

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之纪念屈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 屈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屈原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4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