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发红包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你知道春节发红包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吗?送红包和收红包是我国民间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在春节期间由长辈派给小朋友的红包称作压岁钱,是表示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今天小编整理了春节发红包的由来和寓意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发红包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
春节红包有着热情活力的寓意。
红包最早的作用是戴在身上用以赏玩辟邪的,并且不是能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到了唐代,宫廷里面在春日撒钱的风俗盛行,因为在当时,春节并不是现在的农历正月初一,而是立春之日。明清时期,人们用红绳把压岁钱穿起来给孩子,再到民国的时候,演变为了用红纸包钱。
红包的颜色是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与好运。因此中国人热爱红色,更用发红包这一种习俗来表达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仪式感。红包的意义不在于里边钱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一份满满的心意和祝福。
春节红包的由来故事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春节红包起源是什么时候
红包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零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认安禄山为义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初五称为“春节”,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春节红包有哪些实际意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作再枕自个人收藏,商议烟花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如今老人为小辈分送春节红包的风俗习惯依然风靡,这种春节红包多被小朋友们用于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新的时尚潮流为春节红包授予了新的內容。在以亲属关系为桥梁、以大家族日常生活为基本原则的传统式社会发展里,注重的是“长幼尊卑”,父母们平常都很威势。仅仅来到新春佳节,在喜气的气氛里,晚辈们给老人们行叩头礼,表明对尊长的尊敬与祝愿,老人们则发送给晚辈们多多少少的春节红包,表明对晚辈们的关注和爱惜。春节红包的施予取,好像一出热闹非凡的戏,表述了欢度新春佳节、喜气热闹的意思。
春节发红包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