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老黄历 > 传统节日 >

腊八节的民俗有哪些

时间: 跃瀚 传统节日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等著作中就有“肉甫”和“腊味”的记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腊八节的民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腊八节的民俗有哪些

腊八节民俗

在小寒中还有一个古代重要的节日,腊八节的时间是在每年农历的12月8日,如今在很多地方仍然浓重,那就是腊八节,腊八节最明显的就是要吃腊八粥,而且还有非常有趣的民俗习惯,大致有下面几个。

第一:吃腊八粥

吃腊八粥是有讲究的,农业对于个人来说占据了生活的大半部分,所以到了腊月的时候,表示一年的结尾,会把所有的五谷杂粮和蔬菜全部吃全,寓意吃得全、收得全。

所以说腊八粥可以把当年产出的五谷杂粮和蔬菜全部放进去,不但寓意丰收,还代表了对未来的期盼。

据相关资料记载,吃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清代更加盛行,皇室还会向大臣以及宫女赐腊八粥、给寺院发放米、果等给出家人食用。民间也是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祭祀祖先,不但自己吃,还会赠送亲朋好友。

第二:举行祭祀活动

正如上面所说,腊指的是祭祀的意思,所以祭祀活动在古代的腊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在这一天,不但要祭祀神灵,还要进行驱邪和驱疫。

第三:腊八节天气农谚

我们都知道,进入冬至以后就开始传统的“数九”,其实所谓的“数九”,表示的是天气的一个变冷过程,腊八节作为小寒中的一个节日,按照传统的农谚,仍然对腊八节有一些关于天气的总结,比如在东北地区就有:“腊八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说的就是腊八节这天非常冷,吃腊八粥则可以驱寒。

描写腊月的诗词

1、腊月殊有春意二首

【作者:张耒】

拂槛垂杨雪后青,谁家朱阁晓来晴。

拂帘动幕无人解,先把春愁寄有情。

一夜长风无片云,晓来风动似初春。

应知春近催桃李,更有轻寒不着人。

2、腊月书事

【作者:张耒】

荆棘连昌路,珠玑久化尘。

青山飞白鸟,野水渡行人。

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

人间有兴废,何事独伤神。

3、腊月十八日蚤苦寒与家妇饮

【作者:张耒】

寒夜不可旦,老鸡鸣苦迟。

晨兴出户视,风折山树枝。

最爱堂东梅,洌寒亦弄姿。

夜来月中影,窥我读书幔

中庭石井栏,晨汲气如炊。

今日复何事,环佩联冰澌。

瓷罂有芳醇,庖舍具鲜肥。

地炉炽新炭,三酌对山妻。

4、腊月被檄下豫章至南安简曹宰

【作者:曾丰】

日月迎春急,江山送腊愁。

岁穷犹被檄,途远更乘舟。

家累已相逼,官身那自由。

欲从公款愬,公自郁眉头。

5、腊月见桃花

【作者:杨时】

脂脸轻匀作艳妆,未应洁白似梅香。

夭红不见凌霜操,漫向春前取次芳。

腊月二十三起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腊月二十三吃什么

吃饺子

祭灶节,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

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17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