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每年农历时间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寒食节每年农历时间,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寒食节每年农历时间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没有固定的农历日期。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意义
1、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寒食节的由来
春秋初期的晋国,内乱不已,晋国公子重耳为避祸,出国逃亡19年,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 在这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不离左右。 有一次,他们断炊绝粮,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饥。 后来重耳回国,做了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 接着,晋文公对一直跟随自己逃亡的臣僚论功行赏,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 介子推也不向晋文公邀功请赏,而且更不耻与那些挟功求禄的势利之人同朝为臣,就带着母亲隐居到今山西介休县内的绵山。 晋文公知道后,追忆起介子推的忠诚,十分后悔,就亲自去请介子推下山。 介子推却躲起来,坚决不肯与晋文公见面。 为了逼介子推出山,晋文公就下令火焚绵山。 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宁愿被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他与母亲双双抱树而死。 文公见烧死了救命爱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从春秋起,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还要早358年。 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蔓延全国。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 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 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 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区别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习俗不同。清明节和寒食节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二日。它们两者历史都很久,并且经过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古代一年中分春秋二祭,后来的春祭逐渐演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当然,清明节的习俗,不光是祭祖这一项,除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外,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在逐步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在民间的传说中,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特意设立的节日。
它的真正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寒食节这个节日,在最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