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国学讲堂 >

诗经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时间: 淑娟 国学讲堂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那么诗经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吗?今天小编整理了诗经名称的由来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诗经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总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的内容简介

《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六义有哪些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经》的作者是谁呢?

《诗经》是由周王朝采官太师(盲人)申伯及召虎等人收集,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诗经》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太师外,还有列国乐官及盲诗人。作者除了王朝乐师之外,还有略微边缘的“乡野之人”,有农夫,也有市民(手工业者),甚至还有妇女。

关于《诗经》的作者,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和推测,提出了一些可能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然而,这些观点和推测也只是一种可能性,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它们的准确性。

无论如何,《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一直被人们所欣赏和传颂。它的作者之谜也许永远无法得到解答,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这部伟大作品的欣赏和研究。

《诗经》的艺术特点分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这些诗歌涵盖了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战争与和平、劳动与爱情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关雎》描写了一对鸟儿在河中沙洲上相互嬉戏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

二、丰富的表现手法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非常丰富,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又富有深刻的寓意。例如《硕鼠》中用大老鼠比喻剥削阶级,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愤怒和反抗。

三、音乐性

《诗经》最初是伴随着音乐歌唱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曲调和节奏。这些诗歌在口头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句式和韵律,成为了具有音乐性的文学作品。这种音乐性使得《诗经》在朗读或歌唱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四、形式美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采用四言体,每句四个字,节奏明快而有力。这种形式美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凝练、简洁,同时也具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美感。例如《周南·采采卷耳》,每句都用“采采卷耳”四个字开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五、象征主义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动物来象征某种意义或情感。例如《小雅·车舝》中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来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这些象征主义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总之,《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丰富的表现手法、音乐性、形式美和象征主义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特点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诗经》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