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国学讲堂 >

诗经的创作背景介绍

时间: 淑娟 国学讲堂

诗经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今天小编整理了诗经的创作背景介绍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的创作背景介绍

诗经的创作背景介绍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诗经的六义是哪六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六义则是这部经典作品中的重要元素。那么,什么是《诗经》的六义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构成。这部经典作品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风是指各地的民歌,共有160篇;雅是指朝廷之乐,共有105篇;颂则是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乐歌,共有40篇。

而《诗经》的六义则是指这三种表现形式中各自具有的六种表现方法。具体来说,它们分别是:

一、赋:直接叙述事物、表现情感或说明道理。这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也是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例如,《关雎》中直接描述了鸟鸣声和女子采摘贝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比:用比喻来表现事物或情感。这种方法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感受。例如,《氓》中用桑葚比喻爱情的甜美,用斑鸠比喻背信弃义的人,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三、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情感。这种方法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诗歌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例如,《关雎》中以鸟鸣声引出对美好女子的爱慕之情,使得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四、颂:以颂扬为主题,表达对神明或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场合,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例如,《周颂》中的《清庙》就是一首颂扬周文王的诗歌。

五、雅:以雅正为特点,表达对君子或贤人的敬意和赞扬。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朝廷之乐中,以表达对君子的敬意和赞扬之情。例如,《小雅·车舝》就是一首赞扬君子品德的诗歌。

六、刺:以讽刺为主题,揭露社会上的不公和丑恶现象。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民歌中,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例如,《魏风·伐檀》就是一首讽刺不劳而获的诗歌。

综上所述,《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表现形式中各自具有的六种表现方法。这些方法在《诗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这部经典作品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经》的艺术特点分析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

一、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这些诗歌涵盖了贵族与平民的生活、战争与和平、劳动与爱情等各个领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例如《关雎》描写了一对鸟儿在河中沙洲上相互嬉戏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追求。

二、丰富的表现手法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非常丰富,采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既具有形象生动的效果,又富有深刻的寓意。例如《硕鼠》中用大老鼠比喻剥削阶级,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的愤怒和反抗。

三、音乐性

《诗经》最初是伴随着音乐歌唱的,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曲调和节奏。这些诗歌在口头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句式和韵律,成为了具有音乐性的文学作品。这种音乐性使得《诗经》在朗读或歌唱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

四、形式美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采用四言体,每句四个字,节奏明快而有力。这种形式美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凝练、简洁,同时也具有一种均衡、对称的美感。例如《周南·采采卷耳》,每句都用“采采卷耳”四个字开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五、象征主义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动物来象征某种意义或情感。例如《小雅·车舝》中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来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这些象征主义的描写使得诗歌更加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总之,《诗经》以其现实主义精神、丰富的表现手法、音乐性、形式美和象征主义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这些特点不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诗经》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诗经的地位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诗经》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典范和源头。其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忠诚、孝道、仁爱等,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礼仪、信仰等方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诗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典范,对于中国的艺术、文学创作、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诗经》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文学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观念和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诗经》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欣赏《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诗经》的社会功用

《诗经》的编集本身在春秋时代,其实主要是为了应用:

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通过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来往,在春秋时期十分广泛,这使《诗经》在当时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传》中有关这方面情况记载较多,有赋诗挖苦对方的(《襄公二十七年》),听不懂对方赋诗之意而遭耻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国有难请大国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这些引用《诗》的地方,或劝谏、或评论、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凡所称引之诗,均“断章取义”——取其一二而不顾及全篇之义。这种现象,在春秋时期堪称“蔚成风气”。这就是说,其时《诗经》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赋诗言志”。想言什么志,则引什么诗,诗为志服务,不在乎诗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称引的内容是否能说明所言的志。这是《诗经》在春秋时代一个实在的,却是被曲解了其文学功能的应用。

赋诗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现,切合了《诗经》的文学功能,是真正的“诗言志”——反映与表现了对文学作用与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中国文学批评在早期阶段的雏形。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等。诗歌作者是认识到了其作诗的目的与态度的,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态度,从而达到歌颂、赞美、劝谏、讽刺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赋诗言志,也是使赋诗言志真正切合《诗经》的文学功能及其文学批评作用。

《诗经》社会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这是《诗经》编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诗经》产生其时及其后一些士大夫们所极力主张和宣扬的内容。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儿子训诫要学《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兴、观、群、怨”说,也是他认为《诗经》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社会功用的原因所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阐明了《诗经》的社会功用,既点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发读者的想像与联想,又切合了社会与人生,达到了实用功效。

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