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民族文化 >

立春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时间: 枝寅 民族文化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间,春天是新生命新变化的开始,而立春所表示的就是春天的到来,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立春节气的习俗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立春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一项非常重的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被叫做演春。然后在立春的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之后,人们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外出游春,也叫做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

在立春这天,有些民间的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叫做是春牛,然后送往各家各户,也叫做送春。也有的地方会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

立春这天,人们会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早在唐代长安时期就有了。据记载,唐代长安人常在立春的这天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叫做宜春字,画叫做宜春画。

4.鞭春牛

鞭春牛又叫做鞭土牛,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在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立春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迎春,二候为樱桃,三候为望春。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而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了。

立春节气的特点

立春节气的特点是气温回升、风和日暖。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至此,渐次复苏。

时至立春,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节律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意义。

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一些地方阴寒未尽,仍在下雪。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立春节气,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光照、降水、气温等等的变化。

立春节气有哪些特征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上古历法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立春”,地域分界线在今广西桂林到江西赣州一线,当节气立春时,那一线以南地区,已有春的气息了。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在全国范围并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意味着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在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立春不仅是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也意味着万物生长、春耕播种,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

立春的饮食注意什么

1、饮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2、黄绿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体疲乏、精神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

3、细选食物——少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塔菜、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

18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