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的由来起源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节气的由来起源,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冬至节气的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
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什么季节的节气
冬至是冬季的节气,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节气是第几个节气
冬至节气是24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
冬至的由来
中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
西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北方中原地区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定的,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在传承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
冬至有“日南至”之称,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自冬至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太阳高度回升、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冬至是一个吉日,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应该庆贺。
冬至的风俗
1、祭祖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祭祀或者是在家庙,或者是在坟地,都是把好吃好喝的东西,尽可能地供奉给祖先。
2、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就进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每九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吗,数到81天时,便是“九尽桃花开”。
老北京自清代起,就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在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还有十种不同的内容,但都一次火锅,一般都是涮羊肉,这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很盛行。
3、冬至赠鞋
在冬至节里,民间有赠送孩童鞋帽的习惯。赠送鞋帽,主要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在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而现在大多数都是从市场上购买,形式也是紧跟时代潮流。
4、苏州冬酿酒
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在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