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老黄历 > 24节气 >

惊蛰节气有什么特点

时间: 枝寅 24节气

对于我国而言,惊蛰意味着春天的即将来临。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春雨萌动,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给人呈现一种万物复苏的景象。想知道惊蛰节气有什么特点吗?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惊蛰节气有什么特点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南方大部分地区,亦可闻春雷初鸣。“惊蛰”节气后,南方暖湿气团开始活跃,气温明显回升,淮河沿岸树木开始发芽、春长,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有什么讲究

1、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2、“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3、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4、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已经无迹可寻。

惊蛰节气的别称

说到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大家都称之为“惊蛰”,其实惊蛰节气也是有别称的。在古代,惊蛰又被称为“启蛰”,像如今的日本,依然用“启蛰”这个名称。那么,为什么惊蛰有这样一个别称呢?

在汉朝,汉景帝的讳是“启”,为了避讳,将“启”改成了意思相近的“惊”。除了名称的变化外,当时的惊蛰与雨水节气的顺序被置换过,谷雨和清明的顺序也被换过。汉初以前,节气的顺序是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和清明,而到了汉景帝时期,就变成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也就是我们如今的顺序。

虽然到了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经没有必要了,但是大家叫“惊蛰”叫习惯了,因此“惊蛰”这个词就延续了下来。

惊蛰的由来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这时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节气有什么特征

气温回升快

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惊蛰期间,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回温,而且是雨水增多。但这一时节,气温起伏较大,气候变化多端,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注意及时保暖。

病虫多发

“春雷响,万物长”,农民们常常把惊蛰时节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农民在春耕的时候,还要做好春季作物管理。因为温暖的气候条件,容易引起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所以要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

雷响不断

惊蛰前后,大地回春,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民间谚语云:雷打惊蛰前,二月雨淋淋;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也就是说如果第一次春雷在惊蛰之日,则会认为当年风调雨顺。如果初雷在惊蛰之前鸣响,则预示着当年的雨水较多,可能会发生“春季连阴雨”的情况。

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