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在清明过了之后,气温就会明显的上升,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气的由来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清明节气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气的由来和传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颇为浓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
关于清明的起因主流说法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为纪念曾割下自己的肉用来救活他的介子推所特设定下来。
当然关于清明还有着别一种较为次要的说法,这一说法跟节气有关,众所周知在我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而这清明就是当中最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这八节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因为它的节气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若是依历书记,那应该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其实清明这个节日,早先在我国的影响倒也不是很大,但后来因为其所代表出来的含义为世人所重视,加之逐步融合了寒食与上已等节日,时至今日倒也渐渐演变成一大重要节日之一。
清明民俗文化
清明的主要习俗有:禁火、扫墓、踏青、戴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的一种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祭扫、网上时空信箱、网上献花等低碳方式祭拜,寄托哀思、缅怀亲人,为故人送上“云端的思念”。“绿色清明”越来越受到公众的认可。
清明踏青,融合了上巳节习俗,如郊外游春、春浴等。清明期间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古人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一家人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如今,人们扶老携幼,到郊外踏青赏花,放风筝,挖野菜,荡秋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如今,戴柳包含的寓意逐渐淡化,做法上却有遵循和沿袭。郊外的田边路旁,常能看到头戴柳条的大人和小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中农村的荡秋千还比较隆重,如今仪式感趋弱,玩乐味更浓,却依然是人们增强体魄、培养勇敢精神的重要活动。
清明节有哪些注意事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因而在民间清明节有很多禁忌。如清明忌讳刮风、下雨、阴天。人们认为,清明有风,主早;有雨,会对麦子造成伤害。相传清明不明是荒年的兆头。
在晋北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等等。关于清明戴柳(或言带柳)、插柳的习俗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寒食、禁烟有关。即从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燕京岁时记》云:
“清明即寒食,又日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莹而已。”山东、河南等旧方志中多从此说。
一说清明戴(带)柳是与祭祖有关,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骂不戴柳者“死了变猪狗”,言其不孝,猪狗不如,湖北一带多依此说。还有一说,以为清明带柳的习俗与黄巢造反有关。清人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云:“……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其义殊不可晓,或曰:
‘清明不带柳,死在黄巢手’。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见得确切。从清明又为鬼节一层意义上来看,插柳、戴柳实则具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巫术作用。清明上坟祭扫,既要拜祭祖灵(图110),又要防止鬼祟的侵扰。
因柳树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驱邪的法力效用,所以要插柳、戴柳,以防不测。至于那些咒语,则不过是为确保此项习俗传承递继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人们在违忌犯禁会遭恶报的恐惧之中,便不能不顺风随俗了。当然,如今,这类咒语的恐吓力已经大大减弱而几乎很少能再使人害怕了,因此,这一禁忌习俗也自然就在消亡之中了。由于清明是寒食节,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否则,以为要遭神罚的。俗谚云:“清明不冷食,冰雹下满地。”山东即墨还有青年妇女躲清明(三月三)的习俗。据说这天有凶神要下凡抓俊俏姑娘,因此,这一天妇女忌作针线,一律要出外踏青,荡秋千。这实在是青年妇女出门踏青、玩耍的极好借口。妇女们在这一天玩得十分痛快、开心,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种说法。刚过门一年的新媳妇也要在清明时节回娘家,俗称之为“换还寒食”。据说,不回娘家,会死婆婆。
而山东临沂地区,则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要死老公公。
此外,在与农事相关的方面,清明还忌讳天阴、下雨、刮风。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风,主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黑龙江望奎、山东庆云等地,清明节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俗信动针线者会头目不清。在山东陵县,不能动碾磨。如果清明节恰逢三月三,在山东即墨,据说这天凶神要下来抓俊闺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娘家,叫做“换还寒食”。不过,在山东临清。则忌讳这天回娘家。在晋北地区,女子忌上坟。
清明气候特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