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夏至的风俗有很多,不同地区有不一样的习俗。关于夏至的传统习俗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夏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1、祭神祀祖
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最早源于周代。《周礼·春官》中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为夏至祭神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在古人看来,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所以这天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夏至节祭神祀祖的习俗代代流传,至宋朝时,百官可以放假三天,至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也就是如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
2、放荷灯
放荷灯又称放河灯,是一种汉族民间的祭祀及宗教活动,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除了夏至节以外,也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古时候,每年的夏至节这天,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很是令人心醉。
3、吃夏至面
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节气要吃饺子,夏至节气要吃面条。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一是因为每年从夏至开始,气温升高,天气变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上要有所改变,要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二是因为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还有尝新的意思。
4、消夏避伏
夏至的到来,天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暴雨天气增多,南方进入梅雨季节,高温桑拿天笼罩整个夏季。所以,消夏避暑就成为了夏至的主要习俗之一。《酉阳杂俎·礼异》中有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意思就是说夏至到来,很多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节气是怎么来的
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那时,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
夏至确立的时间很早。有资料显示,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便将这一天定为夏至。
《恪遵宪度抄本》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不过,这种类型的雨来去匆匆,范围也比较小,常被称为“夏雨隔田坎”。
夏至的饮食文化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 夏生。”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因此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
夏至节气有哪些意义
夏至时节,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气温较高,作物生长很快,对于农业来说,夏至节气的降水很关键,有“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夏至正值麦收之际,杂草害虫迅速生长,还要做好田间虫害的防治工作,自古就有拜神祭祖的习俗,恳请祖先保佑灾消年丰。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节气应该吃什么
夏至当天一般可以吃红枣、绿豆、南瓜等食物养生。
1、红枣:红枣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夏至适当吃红枣,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抵抗力。红枣还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2、绿豆:夏至前后气温较高,而绿豆具有清凉解暑的作用,适当喝绿豆汤,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防止上火。
3、南瓜:南瓜中含有胡萝卜素、氨基酸等物质,适当食用可以保护肠胃,其中所含有的膳食纤维也容易被人体吸收。
除上述食物外,还可适当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菠菜、香蕉、苹果等,保证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