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魏徵的个人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关系及评价)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真实关系,在当代国人的眼中也经历过“罗生门”。

历史课本上说,他们二人是君臣相知的千古典范,魏徵善于谏诤,太宗善于纳谏,是缔造“贞观之治”的最佳拍档。

后来,网络上多篇“爆文”说,唐太宗在魏徵死后,发现了魏徵的一些负面事迹,对其评价完全颠覆,还把他的墓碑给砸了。

在这些扑朔迷离的背后,深感有必要捋一捋脉络,特别是一些二手文章为了博取眼球,故意夸大或隐晦事实,扭曲了很多读者的认识。

本文也尽量以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作为一手资料来还原历史的真实。

魏徵为什么到了李世民手里才大放异彩?

魏徵出身寒族,生于乱世,历仕李密、窦建德、李建成,到了李世民手里,已经是“四手货”了。

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都是曾经很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的人,为何他们得到了魏徵却不能用?导致魏徵空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

李密很早就发现了魏徵的才能,但他只是让魏徵“典书檄”,搞搞文书工作。

魏徵写了平天下《十策》进献,李密却没工夫看,似乎没把他放在眼里。

李密与王世充决战前夕,魏徵已经预感决战必败,他非常焦急,却没资格觐见李密,只好向上级长史郑颋反映说:“王世充已经没有粮食,还作困兽犹斗。

如果我们避敌决战,有十二分的把握取胜,现在我们刚打完宇文化及,骁勇将士损失惨重,剩下的很多伤痕累累,又赏罚不明,这种情况下跟王世充决战,极不明智!”

长史郑颋是个没见识的,回了他一句:“你说的这些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

从魏徵在李密那里的地位这么低,还让郑颋这样的人压着,可见魏徵在李密那里有多么的不得志。

所以魏徵在李密手里,虽然待遇比韩信在项羽那里稍好一些,但也没有得到重用。

李密战败后,魏徵跟着李密到关中投靠李渊,由于出身低微,加上其貌不扬,李渊父子没有注意到他,魏徵就主动请求去黎阳招降徐世绩。

他写了篇雄文,为徐世绩分析天下大势,令其深受震动,成功招降了他。

不久,窦建德就攻陷黎阳,魏徵没来得及离开,被窦建德纳入了麾下。可能魏徵故意不展露才华,窦建德也没有发现他的非凡之处,故史书上一笔带过。

窦建德在虎牢关被彻底击溃后,魏徵回到长安。他的能力事迹已渐渐为人所知,太子李建成慧眼识珠,将其拜为“太子洗马”,也就是开始重用他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等李建成称帝,魏徵就会是宰相级人物。

魏徵为李建成竭诚尽力,出谋划策,把李世民的心腹一个个调离,剪除其羽翼,将其逼到了墙角。

从文章水平而言,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加起来还不如一个魏徵;而魏徵的韬略谋划,也不在“房、杜”之下。

李建成性格宽厚仁慈,没有完全听从魏徵的建议,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顾念亲情、拖泥带水,以致酿成大祸。

不久发生玄武门政变,建成、元吉被杀,李世民登上皇位,准备找魏徵算老账。

李世民对魏徵责骂道:“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

魏徵面色丝毫不惧,从容答道:“太子如果听从我的建议,绝不会有今日之祸。”

李世民欣赏他的耿直,不仅没有杀他,还拜他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加了官还晋爵。

此后,唐太宗不断提拔重用魏徵,魏徵有经国之才,终于如鱼得水,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于是尽忠谋国,“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前后上书二百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弊,尤其在正本清源、安危治乱、德礼诚信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和剖析,理顺了唐初的一系列政策大纲,对于唐朝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太宗孜孜求治,对于魏徵的上书建议,绝大部分“手诏嘉美,优纳之”,故而缔造了享誉千古的“贞观之治”。

国家虽然刚经历过隋末的大乱,却能够做到社会风俗淳美,民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每年全国死刑犯只有寥寥几十人。

太宗曾对大臣们颇有感慨地说道:我刚做皇帝的时候,就有不少大臣拍马屁说:“做皇帝就要乾纲独断、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

唯有魏徵跟我分析隋朝的兴衰成败,竭力劝导要“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我听了魏徵的话去做,没过几年天下大安,绝域君长也都前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这都是魏徵的功劳啊!

魏徵深以盈满为戒,多次推辞宰相的任命,但太宗对他更加器重,总是劝他多干几年,担任唐朝宰相中待遇最高的纳言一职。

后来几个皇子争宠,太宗让德高望重的魏徵担任太子太师,以表示东宫地位不可动摇。

魏徵以64岁去世,太宗亲临魏府恸哭,废朝五日(超过重臣规格),亲自写了碑文,以一品的礼仪下葬。并赐实封九百户,荫蔽其子孙。

不过,魏徵死后,发生了几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对太宗打击很大。

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勾结侯君集的谋反事件,而当初重用侯君集又是魏徵极力推荐的。

也就是说,魏徵作为太子的老师,不仅没有教导好太子,还推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侯君集,无形中在太宗身边埋了颗定时炸弹。

所以,“太宗始疑(魏)徵阿党”,怀疑他结党谋私。

不久,太宗又听身边深受信任的史官褚遂良报告说,魏征曾经把自己对太宗的谏诤言辞都记录下来,给褚遂良看,意思是夸耀自己的功绩,纠正过太宗很多错误的决策。

这两件事情让太宗尤为恼火,“而仆所为碑”,即是把赐给魏徵的那块带有御制碑文的墓碑也推倒了,还停了原本公主要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事。

这么一番操作,等于全盘否定了当初君臣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君臣友谊的小船,在魏徵去世后确实一度翻掉了。

《新唐书》认为主要是魏徵去世后,太宗亲近的人开始嫉妒他们的君臣关系,故意借机会丑化魏徵,“闻者媢之,毁短百为。”

从史书背后的分析来看,褚遂良算一个,长孙无忌估计也有份。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毕竟唐太宗是一位真正的千古明君,他虽然一度被人蒙蔽,冲动下砸了魏徵碑,后来却慢慢回归理性,不断回忆起魏徵的正直和功绩。

太宗晚年不顾众臣劝阻,发动远征高句丽的战争,没有取得成功,回来的路上还生了病。

此时,他深深地思念起了魏徵,想到他生前的种种规劝,想到他的忠诚无私,怅然说道:“魏徵如果还在,肯定会劝阻我这次的远征!”

回到长安,太宗就召来魏徵的妻子加以慰问,厚赐财物,并以少牢祭奠魏徵,把魏徵的墓碑也重新树立起来了。

可见,唐太宗在魏征死后的短暂不愉快,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对于魏徵最终的功过评价,显示了唐太宗作为千古明君的一种胸怀和格局!

1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