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黎民百姓的黎民是什么意思(关于黎民百姓的由来)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古代“黎民百姓”指的是什么人,他们又是怎样演变的?

词典说:黎民,指庶民。泛指普通百姓,就是平民百姓。《书·尧典》说:“黎民於变时雍。”孔传:“黎,众。”即说“黎,众也”。

黎,古通"黧",黑色。古国名。姓。民,民众,百姓。按以上解释,黎民和百姓都是指平民。但在古代“黎民”和“百姓”所指的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和群体。

我们先来看看古代百姓、黎民的本义。在古代,“黎”,古通“黧”,黑色。

《史记·秦始皇本纪》:“黎民,也称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

“百姓”原指有姓之人,那时候有姓的都是王公贵族,很多贵族就被合称为了“百姓”。郑玄笺就说:“百姓,百官族姓也”。

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后期,姓氏来源于奴隶主所拥有的“地”或那里的河流。

有土地的都是那些部落首领或官员,都属于贵族(奴隶主)阶级,百姓就是对他们这些贵族或百官的总称。

奴隶们没有土地,哪来姓,又怎能称得上“百姓”呢,只能说是“黎民”。

我们再来看看“黎民”的来历。

相传炎、黄两大部落联盟后,打败了蚩尤九黎部落,为了区分联盟部落的“百姓”,便将被俘的九黎人称作“黎民”,后来也便成为了对所有奴隶的总称,这可能是早期的“黎民”来源。

其实,后期的阶级分化才真正成就了“黎,众也。”,使黎民真正成为平民、民众。

其一,来源于奴隶的自我提高。在奴隶制社会里,只有奴隶主和奴隶,而奴隶们没有人身自由、没有个人财产,只是奴隶主的附属物。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部分奴隶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尤其“井田制”的出现,便从制度上公开承认了奴隶的私有财产。

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细心“经营”,逐渐成为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或者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次奴隶”,黎民这一身份便不再专指奴隶了。

到了战国后期,以商鞅为代表的政治家推行了“废井田,开阡陌”等一系列变法,扩大和强化了“黎民”阶层。

原本的奴隶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完全被解除奴隶身份,成为自食其力的自由人,他们既不属于传统奴隶主贵族,也不属于奴隶。

又因为他们大多来源于从事农耕生产的乡村,一般肤色较黑,这些人也就被称为“黎民”了。因此,最早把这些被解放的奴隶称为“黎民”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

有人说:“因秦人尚 ‘黑’,所以最早是秦人叫出‘黎民’一词。”还是值得商榷。

其二,来源于奴隶主贵族的分离。按照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宗族制度,只有宗子才能继承领地,这样宗子获得了继承的领地仍然属于奴隶主。

但“庶子”因为不能继承领地,便逐渐沦为奴隶。到了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出现了多样化,宗族制度逐渐被破坏,作为庶子虽不能继承领地,但可以获得部分非领地财产。

他们虽不是奴隶主,但也没有沦为奴隶,也就被称为了“庶民”。

经过几千年的宗族制积累,社会上这一群体不断“壮大”,他们也和黎民一样,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也被称为黎民。

同样,按照宗族制度规定,只有宗子才能传承“族姓”,“庶子”则不能用“姓”,只能用“氏”。

所以在姓、氏分离的时代,庶子是没有姓的。《国语·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但是,随着后来“姓氏”的合二为一,“氏”也可以被其后人为“姓”,所以由那些庶子或被解除奴隶身份的庶民、黎民,甚至有些奴隶也便有了姓。

前面所说的“百姓”也就不再是贵族的专用符号。

这样“庶民”也好,“黎民”也罢,他们很多都有了姓,也都成了“百姓”,他们之间已经相互平等。

随着黎民与百姓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所以黎民、庶民、百姓最终还是走向了“统一”,即“黎民百姓”。

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