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立德树人的理解和感悟(教育要立德树人,育人育心)
谈教育,绕不开“德”字,立德树人,树人就是育人,需要文化育人,而育人就是育“心”,“德”和“心”两个字,需要上供“德”而不忘心才行。
今天,学习林格先生《痛点》课程第三十八课内容,我把“德”和“心”这两个字放一起,来感悟和理解教育,粗浅解析“德心”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育人,首先要把学生带入文化的空间里去。而“德”是进入文化这个空间唯一的门。
唯有同学们“心”门打开,才能找到进入文化“德”之大门,文化就像大海一样,只有来过,就会被熏陶,才会得到最干净的洗礼,我们很多人,都从未到达过,或会得到过这样的体验。
有的,只是趴在墙上,看一看而已,并未入文化之门,去采撷果实,随后就离开了,甚是可惜。
进文化之门,需要把“德”之供奉到头顶才行。
弯下腰来,而一旦进去了,所有遇到的教育难题,都将不再是问题。因为,在文化面前,人性一切的“痛点”,都是可以得到化解的。
“德”,是中国人用几千年时间沉淀、提炼出来的中国文化总纲领。
“心”,是人们在践迹中,实践出来解决问题的力量源泉,凡事缘起于心,是所有问题解决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心即是理,凡事,只要内求于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心里,就能找到良知和良能。
“德”字里,能量很大,空间也很大,德的范围很大。可以这样说,一个“德”字管了中国上千年。
从尧、舜、禹开始,直至今日,“德”已成为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行动法则,都已浓缩在这一个“德”字上了。
德的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些,甚至到宗教,佛教,道教,以及西方的 基 督 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其实也都是一个指向,指向同一个地方那就是——道德。
教育,无法绕开“德”。
“心”这个汉字,也不简单,它也载着道呢。我们知道,在脏腑之中,肝、心、脾、肺、肾、胃,除了心,都有月旁,月肉相通,月代表有形。
为什么除了心之外,其他都用了月旁,唯独心不用呢?因为心是无形的,无形则无器,也就意味着没有范围、没有边界。
教育,也绕不开“心”。
把“德”和“心”连在一起,就是德心。教育培养人有一颗德心的真实人,就觉得足以容纳很多东西,或者说大点,就是国家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
“德”的范围空间很大,“心”无形、无边也很广。修德,从修心开始,从心上发力,修德而凝道,我们教育,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法论。
教育为“德”,从修“心”开始,既有了目标,也具有了方法论。
我们把知识、智慧、文化比喻成大海,德就是装水的杯子。
而海水就是道,有德之人,就有器,就能接得住水,容器的大小,决定了装水的多少,没有德之容器,就什么都接不住,人也就没法厚重。
“心”就是制造容器的能力和方法,心广,且要大,造的容器就有了量。能容就有了气度和气量,有了度量,就可以接受一切:接受自己,接受不足,接受失败。
锻炼你心,就是修养你心,教育做到最后就是自我教育,心的教育,就是教育的初心。
不断修心,就是不段地积德,德行越厚重,心就会有更大的力量。
“德”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和意义。“心”则决定了你能否实现有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能力。即,德越厚重,心就能容的下。
立德,就在此刻,在当下,修心,也在此刻,在当下。尽到心力去修行,去积累,德,在细节之中,举手投足之间,也就是在一念之间,教育、育心,也在细微之处。
“立德树人”我的理解,就是立德正心。当然,立德和正心应该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
修正人心的过程,就是立德的过程,育人就是育心,也是一会事。德和心分不开,也不能分开,教育就是健全人格,就是以人为本,是德心培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