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历史起源与典故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今天小编整理了贴春联的历史起源与典故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贴春联的历史起源与典故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现存最早的春联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中有十二副为岁日和立春写的联语,其中第一副“岁日:三阳始布,四秩初开”,作者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春联的典故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
贴春联的讲究
1、注意上下联不要贴错。在张贴春联时,往往会有人把上下联贴错位置。要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
2、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贴春联的方法
1、浆糊
用浆糊贴春联是最传统的做法,用面熬煮出来的浆糊,不仅粘性好,粘贴的时间长,而且揭下来的时候也比较好清理,墙面、门面不会留下什么印记。
2、胶带
用胶带贴春联也是可以的,不过要小心胶带里面一旦沾上灰尘就会很容易失去粘性,春联容易掉。
3、双面胶
双面胶贴春联也不错,不过揭下来之后会在墙上或门上留下一层胶印,不好清理。
4、图钉
用图钉将春联固定在木质品上也是可以的,这样就不会留下胶印了,不过这样的贴法使春联很容易被风吹破。
5、自揭胶
现在对联也有那种自揭胶的,若是嫌麻烦的话,直接选择这种就好了。
过年贴春联有什么忌讳?
要说贴春联,北京人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之后就开始贴了,一直到大年三十吃年夜饺子之前都可以,大年初一就不能再贴了。老北京讲究,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
现在很多人经常把对联贴反,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当你面对门的时候,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因为当中国文字竖着写的时候,应该从右向左读。但是春联的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这也是当代阅读规矩使然。
如果买了春联,但是把上下联搞混了,还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按照规矩,春联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发音都是仄声,也就是3声或者4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音,也就是1声或者2声。
春联应讲求个性化,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喜好、自己家的特点和期望都写进去。比如某家院子里有棵桃树,另一家院子里有颗枣树,都可以把这些写到春联里。写春联的时候还要注意,“绝”、“死”、“亡”等字是绝对不要出现的,而且同音字也不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