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

时间: 淑娟 历史杂谈

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呢?林如海为什么会把年幼的女儿送入贾府?至少女儿进京之时他的家族还没有丝毫的动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天小编整理了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林黛玉为什么要进贾府

林黛玉为为什么要进贾府呢?这是红楼研究者为之困扰的问题之一。去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家中无人照料:书中交待: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 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这段写得明明白,是因为黛玉体弱多病,且幼年丧母,而且贾母甚为想念,试想这段话,林如海是什么人物?难道连一个多病的女儿都不能扶养吗?这显然说不通。也历来受人垢病。

第二:指腹为婚:显然这个说法也行不通,书中多次提到有人给宝玉提亲,也没看见有人拿出这个观点来反驳。而且当人们知道两人情投意合之时,也没用这个说法来锦上添花,纵观《红楼梦》中的变色龙王熙凤,就曾半真半假地戏说俩人的姻缘,可就是没用这个最有力的证据加以佐证,说明婚配一说根本站不住脚。有红学家刚一提出这个观念,就遭到一致围攻。

第三:别有用心:既然上面两点都行不通,就有人提出第三种说法,认为贾母三个儿女中,唯有林黛玉的妈妈贾敏是她亲生的,贾赦贾政是领养别人的儿子。(刘心武更是把这一观点扩大)眼看贾家在王夫人的控制下大权旁落,于是想出了让林黛玉来嫁贾宝玉的绝招,把林接过来与宝玉同住居一室,难免日久生情,贾宝玉和林黛玉更是亲上加亲,既让贾家嫡亲血脉加以延续,也让贾家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此有这种观点的人,让很多的红谜们难以接受。

林黛玉的出身

第二回说道:“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 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 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黛玉乃是王候之家,经济实力自不必说,就说当下在扬卅,仍保留有清朝盐官府第花园,其豪华程度令人咋舌。

贾母为何如此的疼爱林黛玉?

首先,林黛玉是唯一与贾母有着血缘关系的外孙女。从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我们知道,到贾政这一辈,贾府有四个女儿,也就是说,贾府应该是有四个儿女亲家的,可是,我们从整部小说来看,只记述了林黛玉家与贾家的交往。而且,这四个女儿都已经过世,而贾母也只接了黛玉过来。显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能是其他三个女儿嫁出去以后就很少与娘家往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其他三个女儿可能并非贾母所生,要么如探春一样是庶出,要么如惜春一样是宁国府那边的。其实小说中也说明了,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乃是与贾赦、贾政“一母同胞”的兄妹。而这也就意味着林黛玉是唯一的与贾母有血亲关系的外孙女。

其次,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深得贾母疼爱。在小说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中,贾母直接这样表白:“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贾敏不仅是众兄妹中最小的,而且是贾母亲生儿女中最小的,而且是贾母唯一的女儿,再加上我们可以通过林黛玉的品貌才华想见,贾敏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不然,贾母也不会把女儿许给祖上袭过列侯的探花(全国科举考试第三名)林如海了。这样一个女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初她在贾府的地位,或者说今日林黛玉的地位就是昔日她母亲在贾府中的地位。

第三,林黛玉与母亲非常相象。通过贾母的话以及王熙凤“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的奉承话来看,黛玉完全继承了母亲的风韵,看见林黛玉就让贾母想起自己曾经钟爱的小女儿,因此,黛玉获得的宠爱就绝非一般人可比了。

第四,林黛玉长得非常美。林黛玉的美是贾府上下公认的,而贾母是最喜欢漂亮女孩子的“唯美主义者”,这当然会更加赢得贾母的爱怜。其实小说里描写林黛玉之美的地方很多,我只随便举个例子,薛蟠见到黛玉的第一感觉就是立时“酥”了。

第五,林黛玉才华横溢。林黛玉的文才、诗才、口才以及学识修养,都是公认的,小说里已经有非常详尽的描写,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第六,林黛玉心地善良。很多人都说林黛玉“小心眼”,“多心”,“尖刻”,果真如此吗?其实不是。在这里告诉大家,那是一种假象。相反,林黛玉的心地非常善良,比如对小丫头佳蕙来送东西,刚好碰到她发例钱,她是抓一大把塞给坠儿,一点没有小家子气,也根本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再比如晴雯不给她开门的事情,她恼的是宝玉,并不象一般女孩子那样无理迁怒于别人,而且,当宝玉解释清楚后,她也就不追究了。仅凭这两个例子,我就可以告诉大家,林黛玉的心眼一点也不小,也不刻薄,而且非常善良。

第七、林黛玉非常直率。她总是喜怒形于色,没有一点城府,但这一点是与贾母非常相象的,而贾母也喜欢这样纯洁的女孩子。

在我看来,正是以上原因,使林黛玉成为《红楼梦》中最优秀的人品俱佳、才华出众的女孩,而以贾母的性格为人来看,她要刻意不宠林黛玉都难。

林黛玉进贾府时贾赦和贾政为何不见林黛玉?

其实,为的是个“礼”字。

钟鼎之家行的是孔孟之道,在《孟子》语录里,连“嫂溺,援之以手”这样显而易见的事都要拿出来讨论到底合不合礼法,还要圣贤孟子来拿主意,并特地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嫂子掉水里快淹死了,小叔子出手救她,是权宜之计。

换言之,要是没到生死关头的大事,那么“男女授受不亲”就还是天条。

古时大富之家,贵公子拜会朋友,先得拜会对方母亲、妻子,但只是口里说着拜见,人却往往只到对方阁楼下行礼即回,并不须真的见面。《水浒传》里武松见潘金莲,一是因为武大郎家宅狭窄,小户人家,无处回避,讲不起这些礼法;二则也是金莲不尊重,本来见过之后就该躲了去,她却存了心思要勾引小叔子。

但那林黛玉是写“敏”字都要减一笔的闺秀,深谙礼法,却必会是另一番行事了。这在曹雪芹的年代原是常识,所以作者只是以白描手法平平写来,并不需额外加注解;但是在清朝小说《歧路灯》里,我们可以找到一段旁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件事。

书中说谭绍闻往堂兄谭绍衣府上拜访,提出要与嫂嫂请安。谭绍衣道:

“吾弟差矣。咱家南边祖训:从来男女虽至戚不得过通音问。姻亲往来庆贺,男客相见极为款洽,而于内眷,不过说‘禀某太太安’而已。内边不过使奉茶小厮禀道‘不敢当’,尊行辈,添上‘谢问’二字。虽叔嫂亦不过如此。从未有称姨叫妗,小叔外甥,穿堂入舍者。”

这便是大家之风了。

 林黛玉家产究竟去哪了?

林如海病重以后,是贾琏带着林黛玉去扬州探视的,后来林如海去世了,又是贾琏带着林黛玉把林如海的灵柩护送回原籍苏州。第十六回写到:“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所谓“诸事停妥”,当然包括贾琏以监护人身份争到了林黛玉的遗产这件事。

贾琏是荣国府的总管,财务方面的事他当然把得很紧。林如海的遗产中林黛玉应得的那一份,应该全部折合成了银子,按当时的规矩,带回以后他应该交给荣国府的总账房保存,等到林黛玉出嫁的时候,作为她的嫁妆提取出来。而且,林黛玉大一些以后,如果自己知道有这笔遗产,即使自己没出嫁,有需要时应该也可以提取。但是,从书中后来的描写来看,林黛玉应得的这笔遗产竟化为了乌有。不仅林黛玉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贾母也知道她的这个外孙女没有了富贵根基。这又是为什么呢?

那么,林黛玉应得的遗产全部都挪用于兴建大观园了吗?当然不是。贾琏既然经手此事,必然从中贪污。

第十六回写贾琏从苏州回来,平儿私下里有一句话说他:“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钱还要找回来呢!”又写到贾琏听说贾珍派贾蔷去姑苏采买戏子,公然笑道:“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藏掖”就是暗中贪污的意思。这些笔墨其实都在向读者暗示,从苏州携林如海的大笔遗产到贾府的贾琏是一定要从中侵吞的。

那么,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本里,有没有一处地方,由贾琏自己把他侵吞林黛玉应得的遗产的事情逗漏出来呢?我认为是有的。

在第七十二回里面,贾琏和王熙凤就说了好多有关银钱的话,两个人有很多金钱上的讨论,而且剑拔弩张,都说了一些难听的话,特别是王熙凤。贾琏说不过王熙凤,于是就用一句话收场,一句什么话呢?这句话很重要,他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财就好了。”这句话可不是随便写上的!从七十回往前一,贾琏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获得二百万两银子?有的古本,可能抄手觉得三二百万这个数字太大了,所以就把这句话写成是三二万,觉得三二万也不少呀。请注意贾琏的口气,“这会子”是相对于“那会子”而言的,“那会子”是哪会子?就应该是他陪林黛玉到扬州,先是探视林如海的病,后来林如海就死掉了那会儿。那个时候,林黛玉还是个小姑娘,有可能去为自己争遗产吗?不可能。贾琏可是个成年人,一定会据理力争,对方也没有道理不给。贾琏把这些银子拿回来之后,有可能形式上往官中交了一点,其他的就和王熙凤私吞了。

所以,林黛玉是一个很悲苦的人,她的遗产,她应得的遗产,是被人侵吞的。

1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