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精神胜利法真的能让人胜利吗)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

就算没有读过鲁迅《阿 Q 正传》,也一定听过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作为鲁迅笔下最深入人心的角色,阿 Q 欺善怕恶的懦弱性格,被视为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犀利诊断。

著名的精神胜利法,也确实捕捉到“好汉不吃眼前亏”一类俗谚所体现的中国人心理。

然而,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真的是中国人独有的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精神胜利法?

阿 Q 正传

身世大揭密:阿Q其实不完全是中国人?

事实上,与其说阿 Q 诞生自中国,不如说阿 Q 受是西方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根据学者研究,阿 Q 的外型源于西方黄祸论中被丑化的黄种人形象。

从文本中又可以发现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与外国传教士对中国人性格的书写有关联;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则是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学说中得到启发。

上述种种观点,都表明了鲁迅创造的阿 Q,深受西方中心主义影响。

纵观鲁迅的生平,也可以清楚原因所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首次接触到尼采学说。从那时起,鲁迅就对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哲学思想相当折服,尤其醉心于尼采所勾勒的超人形象。

超人顾名思义,即具有强韧意志力,敢于冒险和挑战规范的超凡入圣之人;站在超人对立面的,则是过一天算一天,庸庸碌碌、盲目信从的末人──尼采学说中的末人,便是阿 Q 的原型之一。

鲁迅突显了末人奴隶性的一面,并发明精神胜利法的概念,深刻地描绘出社会中这些奴隶的生存之道。

在《阿 Q 正传》中,鲁迅用三个事件说明精神胜利法的运作方式,构成小说的第二节。

首先是阿 Q 与人吵架,挨打了,遂在心里自认为老子、认对方为儿子,藉此感到心满意足;其次是阿 Q 被逼着骂自己是虫子,便顺势自诩为历史上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也算是挣了个第一的头衔。

最后是阿 Q 赌博赢来的钱被抢了,遂往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巴掌,藉此获得打人的胜利感,哪怕打人的与被打的,根本就是同一个阿 Q。

也就是说,精神胜利法的精髓,在于用精神上的胜利来代替现实上的胜利,以此欺骗自己,在想象中从奴隶的地位翻身,过一回当主人的瘾。然而,这样一种受侮辱者的扭曲心理,自然并非中国人的专利。

鲁迅

精神胜利法:尼采奴隶道德的挪用与转化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与尼采所批判的奴隶道德颇有相似之处。在《论道德的谱系》中,尼采主张道德上善与恶的起源来自奴隶对主人的怨恨。

在现实中,奴隶推翻不了主人的统治,不能改变自身被支配的处境,遂将自身抬举为善、将主人斥之为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道德胜利。

尼采指出,这种奴隶心态在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成就,便是基 督 教最后审判的教义:在审判日那天,恶者将会受罚,善者终将得胜。

对信仰者来说,有了胜利的保证,现世的奴隶苦难稍稍显得能够忍受。在异教徒尼采眼中,这却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回到《阿Q正传》,由于文化中并没有基督信仰,鲁迅反得以呈现出精神胜利法终将导向的黑暗丛林:一个弱肉强食的原始世界。

《阿Q正传》的高明之处在于,在第二节后,鲁迅还安排了第三节。在第三节中,先前作为受侮辱者的阿 Q,竟尝试去侮辱三个比他更弱的对象──流浪汉、知识分子、女人。

鲁迅安排这样的情节,是希望传递出某种黑暗的思维,那就是被侮辱的人不见得会让受侮辱者更具同理心,许多时候恰好相反,反而让他们更渴望去侮辱别人。

这样一种残酷的现实,早已隐含在精神胜利法的命名中。如果精神胜利法的“亮面”是滑稽可笑的阿 Q 心态,其“暗面”便是弱弱相残的权力欲望。

说到底,精神胜利法追求的是胜利,精神上的胜利是退而求其次的替代品。若哪天奴隶真能翻身,获得现实上的胜利,夺取支配他人的权力,那当然是再好不过。

甚至可以说,读者之所以觉得阿 Q 令人发笑,便源于我们都明白虚假的胜利远比不上真实的胜利:后者可以带来的激昂与满足,远非前者的苦中作乐所能比拟。

在强者所建构的世界中,我们其实都身处阿 Q 的处境,因受强者暴力而生怨毒之气,渴望胜利所带来的优越感,遂寻找更弱的弱者以满足权力之欲。换言之,所有人都受到奴隶也奴隶他人,所有人都是阿 Q。

严顺开扮演的阿 Q

精神自由才能带来真正的胜利

要如何跳脱上述强者欺凌弱者的暴力循环,鲁迅似乎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也许下列这段澳洲小说《项塔兰》的开头,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被拴在墙上遭受拷打时,才顿悟这个真谛。不知为何,就在我内心发出呐喊之际,我意识到,即使镣铐加身,一身血污,孤立无助,我仍然是自由之身,我可以决定是要痛恨拷打我的人,还是原谅他们。

我知道,这听起来似乎算不了什么,但在镣铐加身、痛苦万分的当下,当镣铐是你唯一仅有的,那份自由将带给你无限的希望。

这段文字的重点并非原谅,而是意识到自己仍有选择的权力。即便于现实中作为奴隶,在精神上仍保有自由。

这份自由弥足珍贵,它使奴隶能够拒绝强者所建构的世界,选择不怨恨强者,不追求胜利,由此打破强凌弱的暴力循环。

也许,这样一种对成为强者的诱惑的彻底拒绝,才是精神的自由力量能赋予我们的真正胜利。

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