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主要有谁

时间: 跃瀚 历史杂谈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主要有谁,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主要有谁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主要有谁

春秋战国时期是圣贤、大仙、隐士、军事家、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百科全书巨人辈出的年代,也是诸子百家应运而生的时代,诞生了502家学派。这时期的人才就像天上的繁星——无穷无尽,多的数不清。就光军事家能留下名字的就有几百个。今天我们从几百位军事家里挑选最顶尖、最厉害的十大军事家。排名不分先后。

一 孙武

孙武,春秋末期吴国的军事战略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兵家学派创始人。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孙武在柏举之战中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堪称人类历史以来最伟大、最厉害、影响成就最大的一部军事著作,无人可敌。

二 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天文学家、商业理论家、隐士、道家学派成员。他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曾著有《范蠡兵法》两篇,今天已经失传。被后人尊为商圣、范仙。

三 司马穰苴( 田穰苴)

司马穰苴是春秋末期齐国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田穰苴是继姜尚之后一位承上启下的著名军事家。曾多次率领齐军击退晋、燕入侵之军,著有军事著作《司马法》,仅次于孙武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四 吴起

吴起是战国初期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学派代表人物,早年在儒家学派曾子(曾参)门下学儒术,后来又去法家学派学过法学,最后投于兵家学派,学习军事、兵法,是一位精通儒、法、兵三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成就极高。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曾著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仅次于《孙子兵法》。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大军事家。

五 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作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将领,一生身经百战,迭经风险,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成为赵国军事上的顶梁柱。廉颇为将伐齐,大破齐国。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他与蔺相如之间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诞生了一个成语——负荆请罪。他还诞生了一句名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六 田单

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军事家。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攻打齐国。危亡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拜为相国。

七 乐毅

乐毅是燕国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八 孙膑

孙膑是战国后期齐国的军事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军事家。著有军事《孙膑兵法》,这部兵书的成就仅次于《孙子兵法》。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九 白起

白起是继孙武、吴起之后秦国伟大的军事家、名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兵家学派代表人物。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

十 李牧

李牧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军事家、名将。素有“李牧死,赵国灭”。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赵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李牧的威望相当高,相当于赵国的擎天之柱。

春秋战国名字由来

春秋战国来源于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一年四季中发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书的统称。而鲁国史书的正式名称就是《春秋》。传统上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鲁国史官的集体作品。据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的解释,春秋意指春去秋来,以编年体形式记录史实。

而战国的来源是《战国策》,是国别体的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

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一段时期(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春秋的历史典故

武王伐纣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在丰京继位,称为武王,并将自己的父亲西伯昌追称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为军师,用对待父辈的礼仪尊重他。武王还团结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国上下一条心,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起兵灭商。

数年后,武王率军东进。但他没有公开打出灭商的旗号,相反却仍以商朝属国的名义,让军队在前面抬着自己父亲的木牌位,大旗上书写着西伯昌的名号,而自己也不称王,只称太子发。武王的这种做法,显然是为了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进行一次虚实试探。

武王的军队东进渡过黄河来到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果然许多商朝属国的诸侯们纷纷赶来汇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虑到纣王在商朝还有一定的号召力,纣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贵族大臣们还在竭力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觉得灭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进行了一次观兵演习,与诸侯们联络了一下感情,便带兵回到了丰京。

这时纣王的昏庸暴虐却更加变本加厉了。有早晨,纣王在鹿台上与妲己一起观赏风景。此时正是隆冬气,他们看见远处的淇水边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赤着脚在蹚水过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轻人却缩手缩脚,一副十分怕冷的样子。为什么年轻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纣王觉得奇怪。妲己说,这是因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时很年轻,因此他的骨髓饱满、精血旺盛;而这年轻人则相反,是一对老年夫妇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饱满。纣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将两人抓来,当场砍开他们的脚胫骨看个究竟。还有一次,纣王为了与妲己打赌在鹿台下路过的一个孕妇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让武士马上剖开了她的肚子。

16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