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太上皇是什么意思(古代太上皇制度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尧舜的禅让为后世称赞,这种禅让叫做外禅。在封建社会政治环境中演变出了另一种禅让方式——内禅

与外禅不同,内禅是让给同姓子弟,随之而来衍生出一个职位——太上皇。历史上的太上皇们让位的原因各不相同,境遇也不一样,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政治与权力的因素呢?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解析一下“太上皇现象”以及太上皇背后的政治权利因素。

一,太上皇

1,“太上皇”是什么

太上皇全称太上皇帝 ,是皇帝之上的皇帝 ,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 ,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 ,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 ,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 (也有例外 )。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

2,“太上皇”怎么来的

太上皇制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赵国

,当时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传位给太子何,而他自称为主父(当时还没有太上皇这一概念)。

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 ,自号始皇帝 ,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

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 ,被封为太上皇也是身后之事 ,所以他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太上皇。

而在历史上明确出现“太上皇”的名称,是汉高祖刘邦尊其父为太上皇

二,当太上皇背后的政治权力因素

皇帝宝座是极具诱惑力的,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 。

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中 ,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是多少野心家梦寐以求的目标 ,为什么还有人放着皇帝不做呢? 分析一下这些太上皇们的退位原因 ,大体上有六种情况:

1,因个人因素,真正自愿退位

这一类型共有 5人: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周宣帝宇赟、唐睿宗李旦 ,宋孝宗赵昚,清高宗爱新觉罗· 弘历。

其中尤以北周宣帝宇文赟退得最为情愿: 他嫌当皇帝要上朝 ,妨碍他纵情行乐 ,即位仅一年后就让位于太子 ,从此更加无拘无束 ,逍遥自在。其中清高宗是虽然退位但是权力还在自己手中。

2,被逼迫退位

唐高祖李渊

是这一类型的第一人。

李渊称帝后 ,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但其次子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才能。 武德九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杀掉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渊被迫封世民为太子 ,随后又禅位于他。

宋光宗赵惇也是被迫退位的。

宋孝宗赵昚退位后 ,由赵惇继位 ,但赵昚与赵惇关系不好 ,在皇后李氏挑唆下 ,对赵昚极不孝顺。

赵昚生病他不去探望 ,死后他称病不出来主持治丧 ,引起朝臣不满 ,最后由太皇太后下诏令赵退位 ,皇子赵扩即位。

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 ,是被迫退位的太上皇中极为特殊的一个。

西辽末年 ,社会矛盾激化 ,乃蛮部首领屈出律乘机发动叛乱 ,俘获耶律直鲁古。屈出律逼耶律直鲁古让位给他 ,但仍沿用西辽国号 ,并封耶律直鲁古为太上皇。

耶律直鲁古做了俘虏后被迫让位于异姓 ,可以说是历代太上皇中退位最不情愿的。

3,因决策失利迫于压力而退位

如宋高宗赵构

。 赵构即位后 ,压制主战派 ,执行对金妥协政策 ,向金朝称臣纳贡。

公元 1161年 ,金主完颜亮撕毁和议 ,大举南侵 ,直抵长江北岸 ,从而宣告了赵构对金妥协政策的失败。在军民强烈要求抗战的呼声中 ,赵构不得不禅位于太子赵昚。

西夏神宗李遵顼,西夏原来执行附金政策 ,对抗蒙古。 神宗即位 ,改附金拒蒙为附蒙攻金。 公元 1217年 ,西夏出兵三万随蒙古攻打金朝 ,大败。

后来蒙古又向西夏征兵 ,被拒绝。 于是蒙古猛攻西夏 ,包围夏都中兴府。李遵顼仓惶而逃。

公元 1223年 ,成吉思汗下令攻灭西夏 ,这使李遵顼的附蒙攻金政策彻底失败 ,引起朝野强烈不满 ,他被迫宣布退位。传位于子李德旺,成为西夏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皇。

4,因自己健康问题,为培养接班人而退位

后凉太祖吕光

。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他的太子吕绍是正宫嫡子,年轻仁弱,庶长子吕纂与次子吕弘则野心勃勃。吕光怕自己死后吕绍掌握不了局面,于是在生前传位于他,自称太上皇帝。

希望用既成现实来保住吕绍的位置。但他病得太重,没过多久就死了。吕纂、吕弘立即发动政变,逼吕绍自杀,由吕纂继位。

再如北齐武成帝高湛。他是孝昭帝高演的弟弟。高演死后,遗诏令高湛继位,并要他保全自己的儿子高百年。但高湛后来还是将高百年杀了。

他的儿子高纬年幼,他怕自己死后高纬也被别人篡位杀害,于是在当了四年皇帝后将帝位传于只有10岁的高纬,希望以此来培养高纬怎样当皇帝,保住皇帝宝座。

5,因被迫承认现实而退位

唐玄宗李隆基

属于这一类型,安史之乱后,李隆基逃往蜀中,留下太子李亨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导平叛。

李亨早就对李隆基有所不满,这时乘机在灵武自行即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得知后,鞭长莫及,只好承认现成现实,派人将传国玉玺送给李亨。

明英宗朱祁镇也是这种类型。公元1449年,朱祁镇在宦官王振挑唆下,亲征蒙古,酿成土木之变,他本人被蒙古瓦剌部俘获。

这时其弟朱祁钰在北京即位,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第二年朱祁镇被瓦剌放回,但朱祁钰已经做了皇帝,不肯还位于他。朱祁镇没有办法,只好做起了太上皇。

面对风雨如晦的政局,面对既成事实,就算自己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接受这种结果,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

6,因国家局势紧张而退位

北齐后主高纬在北周大军压境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为了逃跑而让位于只有8岁的儿子;宋徽宗赵佶本来也不想退位。

但在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开封,赵佶于是慌忙传位于太子赵桓,然后撒腿南逃。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 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历代内禅 , 因政局情势不一 , 仪礼轻重繁简也迥异

。 有的只举行即位礼 , 如唐太宗 ,《旧唐书· 太宗本纪》记载“即位于东宫显德殿” ;

也有的举行隆重的授玺典礼 , 如清高宗内禅 ,《清史稿· 仁宗本纪》记载“上侍高宗遍礼于堂子、 奉先殿、 寿皇殿。高宗御太和殿 , 授玺。上即位 , 尊高宗为太上皇帝 ,训政。 颁诏天下 , 赐宴宗藩。

三,太上皇制度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不一 定都是做皇帝的儿子尊奉的。有的是主动传位于太子 ; 有的是在形势逼迫下,不得不给儿子让位

他们的境遇也很不一样,有的仍牢握权柄,操纵朝政 ;有的颐养天年,悠哉游哉 ; 还有 的被软禁起来,与囚徒无异。总体来说,极大多数都是被迫而不是自愿当太上皇的

1,权力的调整,使皇位交接能平稳过渡

内禅实际上是皇族内部的权力调整 , 往往有助于巩固皇族对天下的统治

中国封建政权建筑在封建宗法制的基础之上 , 皇帝需要借助皇族的整体实力来打天下与治天下 , 而皇族也需要推出皇帝来维护皇族的权益。

加强了皇族对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控制 , 避免了因为立君不当而酿成内乱 , 结果让外姓、 甚至外族篡夺政权的悲剧。

太上皇制度是以相对平和的方式易君 , 这往往有利于国家的政局安定。

2,对政局的影响

①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 功在社稷 , 益归天下。唐代高祖与睿宗的逊位 , 导致太宗与玄宗的提早掌权,开创了两个盛世。高祖退位后,太宗掌权,太宗励精图治。

内善听谏言,任用贤臣,知人 善任,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使天下趋于稳定。外四方征战,收复突厥,征战高句丽,终成一代天可汗,开创贞观之治,为后世称赞。

②由于政权仍为太上皇所控制 , 所以人事不变 , 政策依旧 , 政局走势没有明显的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高宗乾隆。

乾隆做了60年的皇帝后让位给嘉靖,但是权力还在乾隆手中,并且人事变动也不大,嘉庆做事都要请教太上皇,凡事不能做主,完全是个实习皇帝。

③即位皇帝资质平庸 , 政治上无所建树 , 留下不少非议。宋朝宋孝宗禅位于光宗,光宗资质平平,没有什么作为。如宋孝宗禅让给宋光宗,宋光宗又禅让给宋宁宗,光宗和宁宗都没有太大成就。

宁宗即位后,与金朝关系日趋紧张,支持主战派北伐。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导致兵败,只能再此议和。之后就没有亮眼的地方了。

历史上的内禅,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效而言 , 多数是于皇族于国家利多弊少 , 但皇帝有几个不是把个人的眼前利益与绝对威权摆放在首位?

事实上 , 历朝统治者都是从反面吸取内禅的历史教训 , 消极地理解诸如下引李觏之言: “权乎权 , 君所以废兴 ,国所以存亡。 戒之! 戒之! 一失之而不可复也。”

从而把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头等大事 , 加强了封建专制的集权倾向 , 并把这一倾向一直贯彻到清末。

3,太上皇制度的意义

内禅有其内在合理性与客观的需求性 , 故而在历史上一再重演 , 多数为安国富国创造了有利的决策条件; 然而由于内禅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

更由于它直接威胁到在位君主的既得利益 ,因此内禅在中国古代只能是昙花偶现。

避免了先秦两汉常用的废君、 逐君、 弑君等极端手段 , 使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交接 , 这样就减少了易君对朝野的震动 , 加强了皇权的稳定性、 连贯性与权性

1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