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萧何为什么要杀掉韩信(萧何杀死韩信后后悔吗)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公元前196年,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的事情被告发,坐镇京师的吕后想把韩信抓起来处置,可是她又担心韩信不好控制,于是就请来萧何商议对策。

在萧何的设计下,韩信被成功骗进长乐宫中正法。

韩信早年投奔刘邦,多亏了萧何的赏识和强烈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为了说服刘邦采用隆重的礼仪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对韩信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韩信因此也非常信任他。

但是,这样一位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的能臣,又怎么忍心献计骗韩信入宫,最终让吕后如愿将韩信杀害呢?

萧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刘邦、韩信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1、 刘邦的忠实拥趸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但是萧何和刘邦的关系却更铁,早在刘邦还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在秦朝担任小官吏的萧何就非常照顾他;

后来刘邦当了亭长,当他要去咸阳出差的时候,别人只资助他三百钱,萧何却直接资助五百。

萧何是个文人,他勤奋好学,尤其对历代的律令很有研究,所以才能在秦朝谋得官职。

和萧何相比,刘邦只是一个不学无术、喜好酒色的亭长,年轻的时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是按照兄弟的排行被称为“刘季”。

萧何很清楚刘邦的为人,知道“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个人哪,平时就是吹吹牛,说说大话,很少能做成事。

但是,这样一位富有学识、对刘邦有清晰认知的秦朝官吏,为什么会尊奉不学无术的小亭长呢?

《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长得相貌堂堂,还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

光有颜值当然还不够,以萧何的胆识和眼光绝不会只为一个人的相貌而倾倒,重要的还是相貌中隐藏的命运。《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载了吕后的父亲吕公初见刘邦时说的话: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当时吕公在沛县很有名望,沛县的很多豪杰和官吏都愿意和他往来,刘邦只是一文不名的亭长,但是吕公一见到刘邦就非常敬重他。

不仅在宴席上把他奉为上宾,宴席过后还特意把他留下来,郑重地允婚:“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很多人。

可是这么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位比得上您的相貌,您可要好好珍重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您为妻子,好能随时服侍在您左右。

吕公的女儿,当然就是后来刘邦的妻子吕后,以吕公当时在沛县的声望。

有很多人前来求婚要娶他的女儿,其中也包括沛县的县令,但是吕公却都一口回绝,一心要把女儿许配给更有前途的贵人,结果就相中了刘邦。

吕公能够一眼看中刘邦,选他为乘龙快婿,饱读诗书的萧何未必就没有这个眼光,他应该也看出了刘邦的不俗,所以不仅平时善待他。

等到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萧何马上派人去请刘邦,召集了人马共同举事,诛杀沛县县令,推举刘邦取而代之,称他为“沛公”。

萧何之所以推举刘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原来是秦朝小吏,对律法很熟悉,他担心万一起事失败,做义军领导的人必然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他才推举刘邦担负这个重任。

虽然有胆小怕事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未尝就没有对刘邦胆识和才能的认可。

2、 刘邦的多面手。

对于刘邦来说,萧何的存在很好地弥补了他的不足:

刘邦待人轻慢,被封为汉王驻守蜀地之后,他手下的将士都开了小差,没有受到重用的韩信也找个机会逃跑了。

萧何知道之后,来不及向刘邦禀报就快马追赶。把韩信追回来之后,萧何就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刘邦提前斋戒、择吉日、建大将军坛,以示对韩信的重视。

正是因为刘邦采用了这样隆重的仪式、给了韩信军中第一高职,韩信才甘心为他所用,最终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胸有大志,但个人缺点也很突出,《史记》中记载他“好酒 及 色”。

这个毛病在他攻进咸阳之后马上就暴露无遗:见到秦宫中的美酒宫娥,他贪恋得不得了,没有意识到此时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

关键时刻,萧何再次发挥了他深谋远虑的长处:他把秦丞相御史府里的户籍、律条等重要资料予以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统一收藏,为刘邦日后了解户口、地形地势等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刘邦要和项羽争霸,萧何就为他识别和重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刘邦攻城略地,萧何就注意收集资料,为建章立制做准备;

刘邦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萧何就驻守后方,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

楚汉之争图

对于刘邦来说,萧何的角色类似于人力资源部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后勤部长,这样融多个重要角色于一体的人物,显然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代替的。

3、刘邦的厚待

刘邦也意识到萧何对自己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天下初定、论功行赏封侯的时候,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刘邦这么奖赏萧何,那些跟随他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不干了:俺们这些人总是冲锋陷阵,很多人都是身经百战,少的也打过数十场战役,萧何算什么呀?

他从来都不上阵厮杀,平时不过是摇摇笔杆子,写两篇文章;动动嘴皮子,发发议论,凭啥功劳就比俺们还大呀?

刘邦把战役比作狩猎,认为那些冲上战场厮杀的将领斩杀敌人、立下功劳,他们的作用就如同追击猎物的猎狗一样;

但是萧何就不同了,他发现猎物的踪迹,然后派出猎狗去追杀,他的作用就像掌握整场狩猎的猎人一样。

更让刘邦感动的是,萧何整个家族中有数十个人都跟随刘邦上战场,相比之下,那些将领家中跟随上阵的不过两三个人。

听刘邦这么一说,那些将领们虽然都被比作了猎狗,可是却不敢再说什么了,都认可了萧何的功劳。

这些将领虽然在战场上凶悍无比,可是在刘邦跟前,他们的脾气还真是好得不得了,十分乖巧温顺。

4、刘邦的疑心

刘邦说萧何家族中有数十人跟随他到处作战,事实的确如此,萧何之所以把自己家族的人都派上战场,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刘邦和萧何的常态是:刘邦领兵在外,四处征战;萧何则固守后方,做好物资供应工作。多年如此,变化不大。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的争战进入胶着状态,两方人马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战争处于如此紧要的阶段,刘邦却多次派人跑回后方,慰劳留守在家的丞相萧何。

这种状态显然很不正常,于是萧何手下一位叫鲍生的人就对萧何说:“汉王在前方征战,风餐露宿,但是却多次派人来慰劳大人您,这显然是有猜疑您的心思。

为了保全大人,不如把您家族中能够上战场的子弟都派到军营中效力,这样汉王才能更信任您。”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把自己家族中正当壮年的男子都派去跟随刘邦作战,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可见刘邦虽然和萧何关系深厚,都出自沛县,有多年交情,但是当刘邦在前方带兵作战的时候。

虽然萧何留守后方,供应人力和物资十分得力,免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但是刘邦并不完全信任他,总要摸清他的具体情况才能放心。

显然,刘邦的疑心并不限于韩信,就连跟随自己多年的萧何也不能幸免。在刘邦这样多疑的情况下。

当吕后为了擒获韩信,让萧何想办法时,萧何又怎么可能拒绝呢?哪怕是为了自保,他都要替刘邦和吕后除去他们的心头大患。

但是,除去韩信之后,萧何就能获得刘邦的绝对信任吗?

5、萧何的求生之计

刘邦对萧何的猜疑一直存在。

天下平定之后,萧何因为经常留守后方,做的就是发布政令、安定民心的工作,因为举措得当,所以他深得人心,在老百姓中很有声望。

这显然让刘邦十分忌惮。

天下初定时,刘邦把萧何排在功臣第一;萧何设计诛杀韩信之后,刘邦又马上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

还派去一支由500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去保卫萧何的安全。

很多同僚都前去为萧何庆祝,只有一位名叫召平的人没有,他反倒提醒萧何说道:“您的祸患马上就要开始了!”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