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的历史由来介绍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一种汉族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开始。今天小编整理了数九的历史由来介绍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数九的历史由来介绍
中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古代数九讲究单日起算,即冬至这一天恰逢阴历的单日,那么这一天就是头九的第一天,名曰“联冬九”,如逢双日,则推后一天,从翌日起九,名曰“穿冬九”。以后似约定俗成为冬至日数九,历经九九八十一天。寒气全消,艳阳高照,故有“九九艳阳天”之称。
那么为什么要数九呢?
据说原因在于,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汉族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长。当时汉族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而当时围着家眷数九亦被视为逍遥境界。
另外,为什么是数九,而不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的消长,阳长阴消就象征暖来寒去。九,为“至阳”之数,也称老阳,九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
为什么叫数九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为“至阳”之数,又是至大之数,“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累至九次已到了头,意味着寒去暖来,“春已深矣”了,故称其为“数九”。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一般“三九、四九”时最冷,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数九到哪个节气结束?
数九到蛰节节气结束;
数九到惊蛰节气后就结束了,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卯月的开始,也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到了惊蛰节气,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数九民间歌谣
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流行,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
过去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 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