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字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林”姓由来与形成始末的过程)
安徽、江浙、福建、广东一带大姓——“林”姓由来始末。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历史、通今古。
话说商朝末期,商纣王辛穷奢极欲、皓刑酷吏,搞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而殷商西南面岐周一小国国王西伯候姬昌却经纬天地、学勤好问、慈惠爱民,国力不断强大,疆域不断扩张。对商王朝的威胁越来越大。
这时纣王的叔父比干挺身劝谏纣王,要求出兵讨伐岐周。
而纣王却只知道吃喝玩乐贪图享受,不问政事,听不进忠言,最后因比干多次进谏而惹怒纣王痛下杀手,将比干掏心而死。
同时还要处死比干家眷,比干身怀六甲的夫人妫氏,在仆人的帮助下逃出朝歌。
为了躲避朝朝庭的追捕,她隐居于卫辉郊外(今河南省卫辉市郊)深山密林中一处石室之中。诞下一名男婴,为其取名“‘坚”。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姬发(姬昌儿子)联合多部族大举进攻朝歌,经牧野之战就城池破,纣王焚。帝辛死无葬身之地。
大获全胜的周武王没有大事庆祝,却来到卫辉,前朝臣子比干死去的地方,为他添士划疆,立碑封墓,以表彰比干的功绩。
周武王感念比干的忠厚仁德,也为了显示爱护殷民的决心,找到比干的儿子“坚”,封他为“博陵公”。
并以久居的密林石屋赐“林”姓。这便是“林”姓的由来。中华姓氏“林”族一脉由此诞生。
比干的冒死进谏,忠诚为国的精神一直受到后代帝王的传颂。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经比干墓,写吊文,立字碑。还为比干塑像建庙—比干庙。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追谥比干为“忠烈公”。享“太师”之位。还有元仁宗为比干塑像。明孝宗重修比干庙。清高宗乾隆也到比干庙祭祀感怀。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掉念、感怀一代贤臣比干。
再说比干后代林氏一族发展到西晋末年,已是名门旺族。当时司马家族内部正进行着皇权争夺,北方少数民族趁扤结成联盟,大举进攻中原。
很快中原大地到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了延续家族的生存,林氏族长不得不带领族人选择南度。他们逃慌到安徽、江浙一带定居。
后来又有一部分继续南下到福建、广东一帶。
南迁的林氏族人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不断开支散叶,发展壮大以至成为安徽、江浙、福建、广东一带的大姓氏。后来到民国又有一部分流落到马来西亚、老挝、泰国一带。
现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有着数以万计的林氏后人,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赶到河南省卫辉市比干庙寻拫问祖,拜祭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