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六尺巷故事的精神以及启示)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从桐城六尺巷的故事说起,宽容谦让,是人生的大境界处世的大智慧.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礼部尚书张英所作。张英,安徽桐城人。其桐城老家的邻居造房,占了张家三尺地基。

张家人不服,修书一封到京城求张英主持公道,张英看完书信回了此诗。家人收到书信后遵命退让三尺。邻家人见张家人如此大度,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如今,桐城市区六尺巷旁的石牌坊上,依然刻着“礼让”二字。礼让,宽容谦让,不仅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实写照,更应成为后来者为人处世的人生智慧。

《菜根谭》里有两句宽容谦让的名言。一句是:“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为人处事,以遇事都要让一步的态度对人,才是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待人接物,以宽容敦厚态度对人,才是有福的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另一句是:“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立身处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远一些,就好像在飞尘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出人头地呢?

处理事物假如不做留一些余地的打算,就好比飞蛾扑火,公羊去顶撞篱笆被卡住角,哪里能够使自己的身心摆脱困境而感到愉快呢?

由此可见,宽容谦让,看似方便别人,实则成就自己。真是“让得祥,争得殃”。

其实,宽容谦让,并没有多少损失。古人早就说过:“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

一辈子给别人让路,总计起来也不会多走一百步冤枉路;一辈子给别人让田界,总计起来也不会损失一块地。

是的,礼让不费什么,而能得到很多。

相反,如果不愿意宽容谦让,一味争强好胜,则可能导致危机四伏,害人害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就是这样的例证,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最后却让渔人从中获利。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做人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学会忍让,相互谦让,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让第三方得利。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更能说明谦让退让忍让的好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

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

识时务者为俊杰。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韩信忍住一时之气,退让到底,免去百年之忧,成就万古英名。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刚易折,柔恒存。“满齿不存,舌头犹在”。宽容谦让,方能享受岁月静好,方能体味快乐人生。这实在是人生的大境界,处世的大智慧。

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