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吕碧城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才貌俱佳的吕碧城为何终生不嫁)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很多人觉得,在女人的生命中,面包固然重要,爱情却也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吕碧城在《大公报》当编辑、发诗文,又参加筹办北洋女子公学、担任校长,事业做得风声水起,情感生活却留下缺憾。这又是为什么?

其实,像吕碧城这样才华横溢的新锐女性,身边应该从来不缺乏追求者。世间缘起缘落,她的生命中,也出现过几个重要的男人。

吕碧城的伯乐,《大公报》社长英敛之,无疑是改变吕碧城命运的重要人物之一。

第一次见到吕碧城,英敛之就为她出众的容貌与才情深深折服,英敛之也是将吕碧城推向京津文化圈的重要推手。

但英敛之比吕碧城大十六岁,早已娶妻生子,又是天主教徒,自然不会流露出过多的爱慕之情。

幼时惨遭家变痛苦的吕碧城,凭着女子特有的敏感,当然知晓英敛之对自己的欣赏,却不愿意破坏另一位女子的幸福。

吕碧城与英敛之始终保持着君子之交,尽管后来因为政治见解不同而逐渐疏离,但在她后半生漂泊不定的岁月里,一枚刻着“敛之氏”的印章,始终被带在身边。

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子公学停办,吕碧城离职。在袁克文(袁世凯次子)推荐下,吕碧城被聘为北京总统府咨议,可以自由出入南海的中华门。

她与袁克文很早就有诗文唱和,以风流自赏的袁克文,对吕碧城的才情有着很高的评价。

尽管当时的八卦说,比吕碧城小六岁的袁克文是吕碧城的“迷弟”,吕碧城却有非同常人的清醒,她说:“克文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偎红依翠耳。”

1915年,袁世凯谋求称帝,吕碧城心灰意冷,毅然辞官离京,定居上海。在上海,吕碧城显示了过人的商业天赋,她与外商合办贸易。

仅两三年时间,便积聚起可观的财富,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这栋欧式小楼有着宽敞的客厅与舒服的沙发,还有一架油亮的三角钢琴,这样的阔绰寓所,在上海也是寥寥无几。

所谓女大当嫁,作为“美貌、单身的名女人”,吕碧城的情感遭际,外人很想八卦一番,却又知之甚少,只好捕风捉影。

在天津师从严复时,严复及好友都曾为她撮合婚事,都被吕碧城拒绝。严复评价她:“过于孤高,不放一人在眼里。”

对自己的情感问题,吕碧城后来有过半开玩笑的解释:生平所见,可称许的男子不多,最心仪的三位男性,梁任公(梁启超)早就有妻室了。

汪季新(汪精卫)呢,年岁又较轻(其实与她同岁),汪荣宝(担任过驻比利时、瑞士、日本公使等职,有《清史讲义》等著述)也不错,不过也有家室了。

“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这是吕碧城的自傲,也是吕碧城的无奈。早年的退婚经历,给她的心灵留下阴影,导致她对婚姻相当谨慎。

正当年华时富有盛名,更抬高了她的眼光,能入她法眼的男子本来就寥寥无几,看上的人又都成家立业,没有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就宁缺勿滥,吕碧城果然终身未嫁。

既今生无缘,又何必强求。作为一名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新女性,吕碧城不将就,不从众,只听从自己的内心。

她的飘逸洒脱,正像她的诗中所写:“不遇天人不目成,藐姑相对便移情。”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人的幸福并不取决于男人,而是源于自己。

物质生活已然富足的吕碧城,一直在追求精神上的滋养,她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1920年,38岁的吕碧城独自登上驶向美利坚的轮船,进入了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修学英语与美术。

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