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一代粤剧皇后红线女简介(红线女个人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红线女:一代粤剧皇后!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邓公的烟瘾很大,一天要抽两包香烟,许多人劝他戒烟都没能成功,但有一件趣事让他发生了改变。

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刚好是第一个世界无烟日的第二天,在主席台就座的邓公习惯性地点燃了一根香烟。

这时有一张小纸条由台下依次往前递上主席台,最后递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手中,他正疑惑着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行字: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

邓小平看到条子后笑了笑,马上就接受批评,把烟给熄灭了。写字条的那位人大代表,正是来自广东的著名粤剧大师——邝健廉。

你可能还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她还有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红线女。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出生在广州西关,她自小就与越剧有着很深的渊源,堂伯父曾

是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是著名粤剧武生,舅舅和舅母也都是粤剧名伶。

粤剧前辈靓少凤因喜欢她的聪明好学,指点完她的发声技巧后,给她讲了一个“红线盗盒”的故事,她认为阿廉很有红线女的侠肝义胆,于是建议她改艺名做红线女。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攻占香港后,粤剧大师马师曾组织了太平剧团,在两广地区演

出,红线女想获得名师指点,并帮助母亲缓解债务,于是参加了剧团任第二花旦。

有一天,红线女被临时安排救场,没想到观众非常喜爱她的唱腔,一连几天报纸都在

报道这位光芒四射的粤剧新星,那一年她不过19岁。

其实她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剧团期间,红线女一直勤学苦练,没戏的时候,也在一旁偷师。

把剧团常演的十几部戏都谙熟于心,很快红线女就在粤剧舞台上大放光彩,拥有了众多戏迷。

除了演粤剧、录唱片之外,她开始投身水银灯下,八年间在香港拍了接近100部电影。

虽然影坛获誉无数,但是她一直渴望着回归粤剧,并进行传承、改革和创新。

香港的商业化程度高,她不甘做资本家的摇钱树,认为艺术就是要追求真、善、美,于是创建了第一个自己的剧团——“真善美剧团”。

把意大利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移植为粤剧。

为了这次创新,红线女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不仅远赴日本进行体验和考察,为了用新颖的艺术手法来呈现,主题曲更是采用欧洲歌剧原来的乐谱,用民族戏曲的唱法和乐器来表演。

这次的改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粤剧老观众仍能听到熟悉的越剧味道,而留过洋的观众则感觉很新奇。

1955年国庆阅兵,红线女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盛情邀请,来到北京参加观礼活动,之后到各地参观、走访艺术团体。

她发现和当年的近况相比,祖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团体演出变得规范化,有专业的导演,有固定的剧场和固定的团队。

相比之下,香港粗制滥造、急功近利之风盛行,艺术常常让位于资本。

就拍电影来说,早上拿到剧本,晚上就要试镜,一个星期拍一部电影。

所以那年年底,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极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携儿带女踏上了回归的列车。

她用两个月的时间,没日没夜赶完了香港电影公司之前签订的片约后回到广州,进入广东粤剧团工作,不久就推出了新作《搜书院》。

根据戏中故事发生在海南的故事背景,她大胆借用海南民歌旋律融入进粤剧唱腔,同时将自己新学到的京剧拖腔,也不着痕迹地融入演唱旋律之中。

作为岭南文化的代表粤剧,本以柔婉绰约、缠绵悱恻见长,红线女则从唱腔到表演都吸收和融合刚性元素,显示出刚柔并济的特点。

粤剧这个有着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能够真正走上国家级舞台,则有赖于她的传承改革和创新。

1956年,红线女和马师曾进京演出粤剧《搜书院》,周恩来总理专程买了戏票来捧场之后,周总理更多次提到了粤剧,肯定了马师曾和红线女的贡献。

他称:昆曲是江南兰花,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便有了“南国红豆”的美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粤剧开始走下坡路,观众逐渐减少。

为振兴粤剧红线女四处奔走,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

。80岁高龄亲自为粤剧动画配音、配唱,连张学友、刘德华两位巨星都以粉丝身份到场献花。

红线女的一生和“红”字始终不曾相离,她是红极一时的一代名伶,她开创了“红腔”,让粤剧获得了“南国红豆的”美誉。

一个戏剧演员的艺术人生是个人的故事,也是时代和历史的选择。

我们缅怀红线女不仅仅在于她充满传奇色彩与时代共荣辱的人生经历,并在与一位艺术家对待艺术的赤子之心,一生守护的热情和执着。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