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时间地点及主要事件(发生在1927年9月9日)
《西江月.秋收起义》毛主席军事生涯开篇词作,明白如话堪称史诗。
在毛主席公开发表的诗词中,军事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几十年的军事斗争中,尽管条件艰苦,但他诗心未泯,写出大量与军事相关的诗词。
在毛主席众多的军事题材诗词中,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虽然不是最为经典的,但却是他军事题材诗词创作的开篇之作。
以题材重大、词的语言通俗晓畅、明白如话为主要特征,堪称史诗般的上乘之作。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9日,起义地点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浏阳、文家市、醴陵、平江、安源、铜鼓、修水等地展开。
这次起义,统一由毛主席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指挥。
毛主席的这首《西江月》,采用的是该词牌的正体格式,全词8句50字。
虽然短短50字,却涵盖了秋收起义的时间、性质以及军队的名称、旗号、行动目标等诸多内容。
全词虽然用语明白晓畅,但内涵却极其丰富深刻。情绪激昂,给人以淸风扑面的感觉。
下面逐句解读一下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词的首句,用语简洁明快,内涵丰富。这支起义部队的名称叫“工农革命军”,军队的名称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她决定着这支部队的构成主体、性质和所担负的史命。
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所创建和领导的军队,她的构成是以工人农民为主体,她的性质和史命是要革命,推翻反动统治政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并没有自已的独立武装。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和这次的秋收起义后才建立起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此后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等名称都是由此演变而成。
“旗号镰刀斧头”,这是第一面军旗的标志性图案。
秋收起义部队制作的军旗为红色,上面的图案为镰刀斧头和五角星,其寓意为这支部队是共产党所领导的、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这一句,主要写的是起义部队的进军目标和行动计划。
当时起义
部队的行动计划是攻打湖南的长沙。因此,词中才有“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句。
事实上,这一计划并没有实行,因为起义部队在向文家市集结的途中,遭到反动军队的围击,部队损失很大。
9月19日,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后,毛主席科学分折形势,果断改变原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进军江西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匡庐”指庐山,因汉代的匡俗在此山结庐修仙而得名。毛主席在这首词中的“匡庐”泛指江西,意即起义部队在江西不作停留,要向湖南进军,以执行攻打长沙的原计划。
关于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的写作时间,公开发表时均标注为1927年9月,究竟写于9月的哪一天?是起义前还是起义后?具体时间不详。
我认为: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应该是起义前,至少应该在9月19日之前,也就是文家市会师之前。
因为文家市会师后,改变了攻打长沙的原计划,毛主席不可能把改变的计划还写入词中。因此,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应在9月初至9月19日之间。
我们接着再往下分析欣赏词句。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此句,交待的是秋收起义发生的社会背景及突出的社会矛盾。
我党之所以要发动秋收起义,就在于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分析把握,地主的重重压迫,农民的反抗情绪,这是发动起义的有利条件和社会基础。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尾句,点明了这次起义的具体时节。
“暮云愁”有两层含义,一是说起义的社会背景,是农民疾苦的反映;二是指出暴动的具体时间是在傍晚时分举行的。
秋收起义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响彻湘赣大地。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