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家庭原因(孩子总是处处隐忍、不懂拒绝)
以下原生家庭,容易养出“讨好型”孩子,总是处处隐忍、不懂拒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上过这种类型的人:
她与人相处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过分在意他人的感受,对别人有求必应,生怕令对方不开心。
在心理学上,称其之为“讨好型人格”。
而它的形成,其实与原生家庭有一定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性格和心理上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一个好的原生家庭能够治愈孩子的一生,反之则会让孩子用一生去治愈。
以下原生家庭,容易养出“讨好型”孩子
1、父母情绪不稳定的原生家庭
易怒父母日常是什么样的?
作家王蒙在《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中有过一段描述,感觉非常贴切:
“当父母寂寞时,就责备孩子不够活泼;当父母想午睡时,就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令人生厌;当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又是看孩子不顺眼了。”
“易燃易爆炸”是这类父母的特质,而且每逢情绪失控时,孩子总成了受气筒,把自己的怒火都发泄到小孩身上。
长期承受父母怨怼的小孩,内心往往会压抑难受,父母无端的指责、怒骂,一点就着、一惊一乍的性子,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折磨。
使其习惯性自我怀疑,思考自己究竟哪里做错了,日子过得如履薄冰,生怕自己犯错又惹怒父母。
而这类小孩长大以后遇上矛盾冲突,往往也会习惯性地通过自己的妥协和让步来讨好对方,避免矛盾激发。
2、父母掌控欲望强的原生家庭
这类父母的典型特性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是掌权者,孩子是附属品,对方要完全顺从自己所有的决定。
“你要听话”“爸妈都是为了你好”,成了父母们的口头禅,它往往会给子女带来两种伤害:
一是孩子服从了父母的掌控,“自我”这个本体被消灭,他们真的成了父母所期望的那个听话懂事的小孩,但“讨好型”人格也随之形成。
讨好、迎合,成了他们的性格底色
,遇事只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毫无个人主见,对自我的评价也来源于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个人的发展非常有限。二是孩子学会了控制,从最初的受害者,慢慢变成了像父母一样的人,也开始喜欢控制别人,常见于伴侣、孩子身上,最终导致悲剧重现。
3、父母都是“老好人”的原生家庭
很多时候,父母的性格往往也会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是“老好人”,他们有“讨好型人格”,也会用同样的逻辑来教育孩子:
让孩子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凡事总要先让给别人,总是以他们的感受为先。
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容易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过分在意别人的情绪,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孩子6岁以前,往往是三观和性格成型期,在这段时间,父母的教育方式特别重要。
如果你们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寻找到自我价值,或者是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小孩成年后普遍容易出现安全感缺失、性格自卑敏感。
而这些性格特性,都可能为接下来“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埋下伏笔。
如何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往往是在原生家庭长期的滋养中出现的,因此,父母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1、尊重孩子的灵魂
纪伯伦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所以养育子女,我们就该做到尊重他们的灵魂,尊重他们生命个体的独特性。
那么就需要你们能做到,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要把自己所有的期待、未完成的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并且宣称这些都是为了他们好。
这种道德绑架对孩子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2、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不要试图去掌控孩子,而是要学会把选择的权利还给他们。
作家汪曾祺就表示过: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蹲下来倾听孩子真实的想法,让他们学会做选择,并且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决定。
3、正面鼓励和赞美孩子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特别是对孩子而言,他们的自我认识尚且没有成型,父母的评价成为了孩子们对自我评价的标准,你们的正面鼓励和赞美,就是孩子自信心的源泉。
一个有自信、对自我评价是正向的小孩,未来往往不容易讨好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