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趣闻百科 >

四川省大邑县属于哪个市(大邑县地位置、面积人口及历史)

时间: admin 趣闻百科

大邑县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的过渡地带,与邛崃山脉接壤。

东与崇州市交界,东南与新津区毗邻,西南与邛崃市相邻,西与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相连,北与阿坝州汶川县接壤。

县域总面积1327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邑县常住人口为515962人。

大邑县建置沿革史

建县前

夏、周时有古蜀国。今大邑县区域当时为古蜀国地。

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古蜀国。今大邑县区域当时为临邛县地。

汉高祖五年(前202),平定巴蜀。今大邑县区域为江原县、临邛县地。

王莽新(9至23),临邛县改为监邛县,江原县改为邛原县。后公孙述据蜀称成家(25至36)。监邛、邛原县名仍旧。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十一月,成家亡。邛原县复名江原县,监邛县复名临邛县。

历蜀汉、魏、西晋初至成(汉)玉衡二年(312),大邑县区域仍为江原县、临邛县地。

东晋永和三年(347),汉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又复名江原县。临邛县仍置。

梁末,武陵王萧纪据蜀(552至553),临邛县改为依政县,江原县仍置。梁承圣二年(553),西魏统治蜀地。依政县分出部分地区置临邛县,江原县仍置。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立国。江原县改为多融县,后又改为晋原县。依政县、临邛县仍置。

隋代,今大邑县区域为晋原、临邛、依政县地。

唐武德元年(618),晋原县地分出部分置唐隆县。武德三年(620),临邛、依政、唐隆3县地分出部分置安仁县。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安仁县复置。今大邑县区域唐初未建置时,属临邛、依政、唐隆、安仁县地。

建县后

《旧唐书》、《新唐书》、《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载,唐咸亨二年(671),割晋原县西部置大邑县。《旧唐书》和《元和郡县志》或有记为咸通二年者,系咸亨之讹。

之后,清嘉庆《四川通志》、《邛州直隶州志》、《四川郡县志》以及历代《大邑县志》均沿咸亨之说。大邑县始置时隶邛州。唐天宝元年(742),邛州改为临邛郡。唐乾元元年(758),临邛郡复改为邛州。

五代十国时期,大邑县属前蜀国19年(907至926),后唐9年(925至933),后蜀国32年(934至965),隶邛州。

北宋乾德三年(965)起,大邑属宋,邛州改为邛州临邛郡,大邑隶邛州临邛郡。北宋初,大邑县以乡统里。《九域志》记载,大邑县辖10个乡及永安镇、思安寨。

南宋宝祐六年(1258),蒙古军攻入四川,大邑隶邛州临邛郡。

至元十四年(1277),邛州临邛郡改为邛州,大邑隶邛州。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夏,大邑隶邛州。

明洪武四年(1371)春,朱元璋派军入川。六月,夏亡,大邑属明,隶邛州。明洪武九年(1376),邛州降为邛县,大邑隶嘉定州。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大邑省入邛县。明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复置,隶嘉定州。明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为邛州,大邑又还隶邛州。

明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入川建立大西政权,在张献忠据蜀期间(1644至1646),大邑为大西辖县之一,其隶属关系与明末时同。明代《一统志》记,大邑县编户七里。

旧志金石部分与出土文物载,明天顺八年(1464),今新场镇地区名思安乡。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今丹凤乡地区名沐德乡。清初,大邑县编为兴隆、安乐2个里。每里分10个甲,共20个甲。

清顺治三年(1646),大邑属清,隶邛州。在清顺治九年前后,大邑曾属南明,隶邛州。清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部属王屏藩攻占邛州大邑。按吴三桂在1674年称帝,国号为周。大邑在这几年中,当属周,隶邛州。

清康熙十九年(1680),王屏藩被讨平,大邑属清,隶邛州。

清乾隆时,知县王嶲将全县分为东仁、西义、南忠、北信4个乡。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宋载将全县编为4个乡、12个保、120个甲、1200个牌。清咸丰三年(1853),知县姚宝铭“以团练保甲为急务”,将全县政区改为乡、甲、团、甲、牌五级;

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团,几个团为1甲,几个甲为1乡。因南忠乡幅员辽阔,分为上南、下南两个乡。全县编为东、西、北、上南、下南5个乡,下辖19个甲。

其中东、南、北乡各辖3个甲,上南、下南两乡各辖5个甲。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县仍为5个乡、19个甲、146个团,团下甲、牌数和名不详,县城称中区。

民国元年,大邑隶邛州。

民国2年,邛州改为邛崃县,大邑隶上川南道。3年5月,上川南道改为建昌道。

民国17年,道制撤销,大邑直隶四川省。

民国24年6月,大邑隶属四川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20日大邑县解放后,隶眉山行政区。

1950年3月起改隶温江专区。

1968年10月,温江专区改为温江地区。

1983年5月,温江地区建制撤销,大邑划归成都市管辖,延续至今。

安仁县建置始末

唐武德三年(620),安仁建县。《元和郡县志》、《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历代《大邑县志》均如此记载。县的得名,《太平寰宇记》载:“取仁者安仁之意。”县治在今安仁镇。安仁县割何县地置,史籍记载不一。

《元和郡县志》说:“安仁县……本秦临邛县地。武德三年割临邛、依政、唐兴等县置。”历代《大邑县志》均沿此说。《新唐书》载:“武德三年析临邛、依政置。”未提到割唐兴县地。《四川郡县志》引此说法。

《旧唐书》未记载割何县地置。《元和郡县志》说的割唐兴县地的县名有误。《旧唐书》和《太平寰宇记》载,唐兴县在西魏时名焚道县,西魏并在此置犍为郡。隋代,犍为郡和僰道县同废。唐武德元年(618),此地置唐隆县,属益州,县治在今崇庆县江源乡东岸。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改为武隆县。唐先天元年(712),因唐玄宗名李隆基,武隆县避讳,改为唐安县。至德二年(757),再改唐安县为唐兴县。

《元和郡县志》在记载唐安县的历史沿革中也是这样记述的。安仁县建县在唐隆县建县后的第三年,与更名唐兴县的时间相隔137年。因此,不是割唐兴县地,而是割唐隆县地。

安仁县地在建置前的归属是:

秦代为蜀郡临邛县地,西汉末为监邛县地,东汉至南朝萧梁为临邛县地,梁末为依政县地,西魏、北周至隋为依政、临邛县地,唐初为依政、临邛、唐隆县地。

建县后,安仁初隶邛州。唐贞观十七年(643),安仁县撤销,咸亨元年(670)复置,隶邛州。唐天宝元年(742),邛州改为临邛郡,安仁县为郡辖县之一。

唐乾元元年(758),临邛郡复名邛州,安仁县隶邛州。五代的前蜀、后唐、后蜀时,安仁县隶邛州。

宋代隶邛州临邛郡。北宋初,《九域志》记载,安仁县辖12个乡及沙渠、后田、头泊3个镇和延贡寨。

元代初隶邛州,继隶临邛郡,后复隶邛州。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安仁县建置撤销,其区域划归大邑县。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