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回乡偶书的意思是什么翻译(《回乡偶书》真实意境赏析)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回乡偶书》的真实意境也许被掩盖了,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先来回顾一下这首传世名作: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作于公元744年,适年贺知章(659年~744年)86岁,朝中为官近50年了,告老还乡。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是从字面意思来都这首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就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作为告老还乡的官员,回到故乡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想找回亲切感然而遇到儿童的对话又极富生活情趣。读过这首诗的人包括我在内都会觉得这首诗有点伤感,有点哀婉。

然而当我深入了解了贺知章的生平以后再读这首诗,再细品这首诗,我突然发现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被这么多年来字面意义理解的意境掩盖了!

贺知章生于659年,唐永兴人(今杭州萧山),少时以诗文著名,695年中进士时他已经36岁了,因此诗开篇第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就不准确。

36岁的贺知章离开家乡进京赶考先中进士后中乙未科状元,是浙江省有正式记载的第一位状元,轰动一时。

未中状元之前贺知章就已经是年少成名了,那中状元之后那他的名字是不是如雷贯耳?请注意当时唐朝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开始向南方转移了。

具体就在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一带,而且他也是当时永兴第一个状元,开天辟地的头一位科举状元,这在当地肯定是爆炸性新闻。

肯定会被记入地方志也应该会被当地一代一代人口口相传。永兴的官员和百姓不管认不认识贺知章都应该知道他的鼎鼎大名,说不知道没听过在我看来是不可能的!

贺知章695年入朝为官,744年辞官这样算来在长安生活了四十八、九年,而贺知章是永兴人,说的是吴越方言。

隋朝时一批学者 整理各地方言并出了了一本书《四声切韵表》,隋朝官方根据《切韵》的“洛下音”定为标准音,也就是官话,唐朝沿用隋制官话。

贺知章在京城约五十年“乡音未改”,大家觉得可能吗?

不是三五年方言改不过来还有些可能性,朝中为官五十年肯定说的是官话,不可能是乡音。这是我认为的诗文中的第二处不合理之处。

贺知章仕途顺利,生性豁达洒脱,诗书都有成就,人称“秘书外监。还是“饮中八仙”之一和李白齐名,还是“吴中四士”和“仙宗十友”之一。

贺知章诗词豪放,人称“诗狂”,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

更难得的是贺知章为官几十年,身居高位、伴君两侧竟然能功德圆满告老还乡,经历了几十年大风大浪还能全身而退载誉而归足以说明他情商有多高。

744年贺知章请辞告老还乡当道士,并且请求把他京城的住宅捐做道馆。

唐玄宗恩准了(李唐王朝相当推崇道教),御制两首诗送别贺知章,而且特令太子及京城百官到东门送别贺知章,为他践行!

这是相当相当高的退休待遇,这更是历史奇观。这么重大的事情永兴地方官员能不知道吗?

贺知章朝中做官几十年不但京城大名鼎鼎就算在永兴地方上必须是如雷贯耳的!为什么这么说?

按照常理作为永兴人的贺知章在京城做官,永兴的地方官员不可能不知道他,更何况他还是京城的高级官员知名度这么高而且做官做了这么多年。

永兴的地方官员免不了要去探望贺知章的亲人,而且官场也好政务也好永兴地方官员和京城的贺知章这么多年肯定有来往。

贺知章隆重退休这么大的事地方官员肯定早就知道了,也肯定有所准备的。

铺垫了这么多,说我的结论:这首诗应该是在地方官员的接风洗尘宴会上做的,即兴之作既不伤感也不哀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应该是地方官员的奉承话,大概意思是:贺大人啊您看您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京城做官,做了五十年退休了才回到家乡。

你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是我们地方官员的榜样。贺大人您离开京城几十年乡音都没有改,还是家乡口音只不过头发白了而已,听您说话很亲切啊!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应该也是宴会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宴会上宾主尽欢谈笑风生,一个儿童(最有可能是地方官员的孩子)见了贺知章(当然是不认识他的)就笑着问他:老爷爷,你从哪里来啊?宾主听到这句话当然是开怀大笑了,还增添了宴会气氛。

贺知章这首诗是社交场合创作的好诗、佳作,偶书只是诗名没有其他意思。

贺知章这首诗在宴会上吟诵出来以后那也肯定是宾主俱欢,这首诗其实是反映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才是他真正想表达的。

这么多年我们都习惯了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这首诗,今天我提出我自己独到的见解。

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