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人和心上人哪个更重要(男人应该理智的选择与平衡)
对一个男人来说,心上人和枕边人都重要。
心上人往往
是那个满足精神需求,让人觉得生命的美好的那个人,而枕边人曾经也许也是心上人,但如今可能滋生出亲情的那个人,更多的沾带些烟火气。即使精神再重要,谁也不能没有烟火气,因为烟火气代表活着,代表土里的那个你,人只有站在土里才能活下去,所以如果在二者之间一定要分出伯仲,枕边人略胜一筹吧。
枕边人是生死与共的那个人
古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说法,说的就是要对忱边人好。这个枕边人是那个把整个青春都先给你和孩子以及家庭的那个女人。
我想现在的枕边人,在年轻的时候大都也是你的心上人吧,要不怎么能够走进婚姻了,现在都是婚姻自主,自由恋爱。
只不过跟你生活一起久了,就产生了审美疲劳,也毫无神秘感而言了,再加上岁月不饶人,女人的青春短暂,她为家庭辛苦操劳,风韵所剩无几,自然没有了青春时的靓丽迷人的神态。
但要知道,枕边人却是最懂你的人。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她了如指掌,有时候不用说话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她就能心领神会,这种默契,是常年一起生活所建立起来的相互感知,是极其珍贵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知己和知音。
而那些找一些年轻的小女孩说是自己知音的男人,毋容置疑,那都是为自己的用情不专一找借口。
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女孩,和你存在代沟不说,她除了有吸引你的青春之外,又和你一起经历过什么苦难呢?
无论时光如何无情流转,实际上我相信有很多好男人,他的枕边人依然是他的心上人。他们始终信奉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感洁癖。这种爱情是最让人感动和珍惜的。
心上人只能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可遥望和怀念,不可走近
无论是那部大家熟知的电影《廊桥遗梦》,还是黄磊拍的电视剧《似水年华》,以及王家卫拍摄的《花样年华》,无不都是在讲诉着主人公在枕边人和心上人之间挣扎的情感的主题。
但三部电影,尽管导演不同,拍摄的年代不同,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但是它们的结局却不约而同的相同,主人公都是经过复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艰难的选择了留在枕边人身边。
可这结局到底说明什么呢?
心上人能给予人浪漫美好的感觉,这点毋容置疑;枕边人那里则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感激,以及在道德和法律所约束下的义务。
我们应该看到
:现在让我们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心上人,如果有一天真的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也不能保证她不能成为嘴边的那颗白米饭。因为,我们不要忘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得不到
,意味着你不能走近,不能走近就意味着对方存在神秘感,而这种神秘感往往带给人无穷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又会增加这个人在你心中的魅力。这就是神秘感和距离感给人带来美的原因之所在。导演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同样的结局,代表着,他们对这件事情最本质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责任和义务永远要比浪漫来的重要。
但反过来讲,人不能没有浪漫情怀,那是一个人生命力的指标,那怎么办呢?
既然有时候情感来的奇妙,我们无法抗拒,那让我们把给我们浪漫的那个人,也就是所谓的“心上人”,放在一个合适的不远不近的位置上吧,就像一朵诱人的红玫瑰存在心灵深处不为人知的某处,独自散发着迷人清香,不也很好吗?
结束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宋朝李之仪写的《卜算子》正好可以用来形容你对待心上人的情感,可以相思,但不可相见,这是最好的状态。
那么哪首诗词更适合描写枕边人呢?那就是明代于谦《寄内》的头两句: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相好。生男与育女,所期在偕老。
没错,枕边人是和我们一起携手到老的那个人;也是那个白发苍苍拉着手和我们一起散步的那个人;是那个老了陪你聊天,帮你拿药的那个人;更是那个无需过多言语,一切的爱都已编织在和你共度的每个日日夜夜里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