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大还是太上皇大(历史上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太上皇)
从名义上来看,“太上皇”比皇帝尊贵得多。然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太上皇”都没有实权在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太上皇的晚年生活。
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刘太公。这个小老头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有一天能坐上龙椅。说起来,刘邦这小子也忒不着调,若非亭长这一身份,估计这家伙与其他地痞流氓没什么区别。作为刘邦他爹,老太公并不享福,还得拿出老本来接济他。
刘邦崛起,被封为汉王以后,老太公非但没能跟着儿子去关中享清福,反倒沦为项羽的阶下囚。项羽押着老头来到两军阵前,威胁道:“好兄弟,你如果执意不降,我今个就把老头儿炖了。”
刘邦这小子有多不着调?只听他随口就回了一句:“当年咱哥俩义结金兰,所以,我家老头也是你爹,如果,大哥你要炖的话,别忘了分我一碗尝尝鲜啊。”
甭管刘邦说这句话的初衷是什么,幸亏项羽也算个英雄人物,并没有为难可怜的老太公。否则,刘太公还没等到当太上皇的那天,估计就得被做成肉羹了。
即便是在刘邦当上皇帝时,刘太公也不大招儿子待见。早年刘邦混社会时,太公曾拿刘家二哥刘喜当正面典型教育他:“瞧瞧你二哥,哪像你这样不着调?”
刘邦登基后没多久,便把老头叫到大殿上,当众问了一句话:“老爷子您看看,究竟是我二哥更有出息呢?还是我更有出息?”一句话,把老头臊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从这以后,老太公每天都在家里,很少出门。
对此,有个下人看不惯刘太公的处境,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再见儿子时表现得谦恭些,好好羞辱一下这个不着调的臭小子。这天刘邦出宫,来到太公家看老爹。只
见太公手里握着一杆扫帚,面对着儿子一边扫地一边倒退。刘邦不明就里,连忙问老爹何故如此,太公说道:“陛下是天子,我这小老百姓怎么敢用屁股对着您呢?”刘邦这才意识到,自己当了皇帝,理应让“皇帝老子”成为太上皇。
于是,刘邦立即颁布诏书,拜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本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这太上皇当与不当并无区别。
为什么父子之间会搞出这段笑料,估计也是老头和儿子怄气所致。总而言之,老太公当了五年太上皇,享了五年清福,寿终正寝了。
最憋屈的太上皇——李渊。李氏能缔造唐朝帝业,离不开三个人的努力,他们分别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近年来有史学家研究,在太原起兵直到大唐建国的这段时间里,李世民的功劳不及父兄。之所以在历史书中李世民的功劳被无限放大,原因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他是政变中的胜利者。
玄武门之变,这起历史事件我们都比较熟悉了。在这里笔者不妨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玄武门之变的起因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建成太子和李元吉想要谋杀李世民吗?
并非如此。
根据正史的记载,在这起宫变爆发之前,兄弟三人曾聚在一起喝了一顿酒,就是这顿酒险些要了李世民的命。
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喝完了酒的李世民吐了好几升血,险些死在现场。作为读者的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史料中记载的内容显然与现实存在较大出入,至少其中有几点很难说通:
首先,若建成太子想毒杀自己的弟弟,为什么会准备一杯毒不死人的酒呢?
身为一名太子,想准备一杯见血封喉的烈性毒药并不困难。倘若李建成真的是史料中写的那种心机城府极深的人,那毒药这一环节根本不可能出纰漏,在下毒之前没准还要找几个宫人先试毒才对。
其次,既然李世民中毒已深,呕血数升,为什么几天后的他能像没事人一样出现在玄武门呢?根据史料的记载,在玄武门登场的李世民龙精虎猛,拉弓射箭骑马砍人毫不含糊。
在这场政变中,除了尉迟敬德之外就数李世民最活跃。谁能想到,这样生猛的一位皇子,在几天前竟喝了一杯让他吐血几升的毒酒。
最后,毒酒事件中李渊的表现也非常微妙。作为父亲的李渊,只是简单询问了李世民的身体状况,然后要求太子建成今后不许再找李世民喝酒,并口头表示要将李世民调往洛阳地区,并允许他设天子仪仗。
显然,李渊的“站队”是非常不明确的,如果他想支持建成太子,那他为何要允许李世民仿汉朝梁孝王设天子仪仗?如果他想支持李世民,为何不追查毒酒事件还他一个公道?
总而言之,笔者在这段史料中看到了许多离奇的细节。我猜测,这起事件中的不少情节都是后世史官杜撰的,或是在李世民授意下添加的。
那起震惊大唐的“玄武门之变”,其导火索也许并不是毒酒事件。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看高祖李渊成为太上皇后的心态变化。
被儿子尊为太上皇后,李渊的心里一定十分别扭。
首先,禅让绝非他的初衷。作为一名开国皇帝,相信李渊也想在国家初定时完成一些丰功伟绩,而不是退居幕后享清福。
其次,他只剩李世民这一个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均死于政变,李玄霸夭折)。作为一名开创了大唐江山的统治者来说,他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无非是李氏宗族兴旺,江山后继有人。然而这个场面李渊此生再无缘目睹。
最后,在将权力全部让给儿子后,李渊的处境变得非常尴尬。在禅让之前,李渊还是那个指点江山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但在禅让之后,他便无法站在权力的巅峰,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没有什么比剥夺他的权力更残忍了。
或许,李渊在物质生活上根本不必发愁,但是,他的精神世界一定是非常空虚的。
第一位复辟的太上皇——朱祁镇。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朱祁镇的人生经历了两次转折。皇位传到朱祁镇时,明朝的宦官乱政现象已初见端倪。1149年,瓦剌人打进了山西大同,为了抵御蒙古人的入侵,朱祁镇在太监的挑唆下,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行了北伐。
自明太祖、明成祖之后,朱家再无擅长打仗的皇帝。
朱祁镇没能继承老祖宗的军事天赋,竟于土木堡打出了“以多败少”的“光辉战绩”,皇帝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皇帝被抓了,为防止瓦剌人以皇帝作要挟控制大明王朝,于谦等大臣只能拥立其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
新皇登基,老皇帝还没驾崩,这该怎么办呢?朝廷“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看这架势大家都已放弃朱祁镇,让他在瓦剌人那养老了。
瓦剌人挟持了朱祁镇后,没想到大明朝立即换了一位皇帝,己方根本无法以这位太上皇为要挟。无奈之下,瓦剌人只能放还朱祁镇,与大明和议。
朱祁镇一回国,这可乱了套。正所谓一山岂容二虎,朱祁钰、朱祁镇二人谁来当皇帝?朱祁钰在兄长归来之前就已做好了准备,他将被送还的兄长“安置”在南宫中,软禁了八年。在大臣石亨、徐有贞的帮助下,朱祁镇终于完成了复辟,重新登基成为皇帝。
手握实权的太上皇——弘历。说起弘历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有点陌生,毕竟我们在称呼古代皇帝时习惯称其年号。说起弘历的年号,可谓十分响亮——乾隆。
乾隆二十五岁那年身登大宝,当时他曾在祭天大典时表示,自己只要当六十年皇帝即可,当皇帝的时间不会超过自己的祖父康熙(康熙当了六十一年皇帝)。或许弘历在许下誓愿时,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能活到八十多岁,所以,才说了些大话。万万没想到,乾隆的寿命真不是一般的长。
当了六十年皇帝后,乾隆仍觉得自己身体不错。不过,当年自己已向上天和百姓许下诺言,倘若自己真的当了六十一年皇帝,该怎么向上苍交待呢?
没办法,乾隆只能考虑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嘉庆,自己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太上皇。
虽说,乾隆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动让位的太上皇,但他却比其他太上皇都特殊,因为他虽将皇位禅让给儿子,却没将权力交接给嘉庆。
所幸,嘉庆是个比较孝顺的皇帝(或者说嘉庆的权欲不大),他心甘情愿地在父亲的荫福下当了几年的“实习生”,在父亲的辅导下逐步接手军国大政。
就这样过了四年,看到嘉庆已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乾隆终于闭上了双眼,完成了皇权的传续。虽然,乾隆是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但论起手中的权力,他绝对是所有太上皇中最有权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