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隋文帝杨坚是千古一帝吗(隋文帝杨坚的历史功绩)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因为他开天立极非常容易,并不像其他王朝那样经历了大规模的杀伐征战,而是从孤儿寡母中夺取了江山。

他所建立的王朝国祚也非常短暂,三世而亡,更令人发笑的是他还非常怕老婆,正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他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强!

然而,在西方人眼中,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皇帝,和秦始皇名列英国人所著《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100人》一书。

他的王朝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那么他到底是谁?他就是隋文帝杨坚。

话说在公元601年,天下太平无事。

整个东方世界,只有两件八卦可记。一件是,高丽僧人把口红传到了日本。另一件是,隋文帝杨坚被老婆气得离家出走。

这一年,60岁的老皇帝把持不住,临幸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宫女。事情被老妻独孤皇后发现,结果小宫女被活活打死。

听到这个血腥的消息,杨坚龙颜大怒。然后,骑上一匹马,往帝都城北方向驰去,一直到了山谷间二十余里,仍不回头。看样子是连皇帝都不想做了。

大臣们一时都慌了,高颎、杨素一路追赶,终于在山谷里追上了,堵住去路,苦苦劝谏。

杨坚委屈得要命:“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意思是,睡个妾室都不行,活着还有什么劲儿。

高颎劝道,陛下身系家国社稷,怎能因一妇人而看轻天下?

似乎一想起天下百姓,杨坚飙升的荷尔蒙就消退了。他怒气渐消,据说发呆到下半夜就返回宫中,继续做那个“不得自由”的皇帝。

古代史官写东西总是惜墨如金,特别是关于帝王生平的篇章,把丰功伟绩写完,文章也该收尾了。但凡八卦花边无关宏旨,一概略过。

但杨坚被老婆欺负这件事,竟然被记了下来,还写得忒详细。史官不可能一秒变狗仔队,所以八卦被写下来,肯定有非八卦的意义。

这个非八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现在通行的解释,说杨坚是个专一的男人,独孤皇后是个凶残的妒妇吗?

一切明摆着的东西,叫表象,不叫意义。意义至少要深一点。

这个八卦有两点值得思考:一、为什么大臣一劝谏,杨坚就听?是说他是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吗?

二、杨坚为什么感慨自己的皇帝做得不自由?是说他受外部约束或自我约束甚严,不敢任性吗?

杨坚这个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感比较弱,有点被低估了。杨坚的历史地位和知名度远低于嬴政、朱元璋甚至李世民这些一线皇帝。

那么为什么隋文帝杨坚,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会这么弱?难道说他没有治国安民的才能?

其实不然,关于杨坚的执政能力,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点政治措施,来找到答案。

1、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修订开皇律,为后世明确了方向。

杨坚上位后,深感各部门办事效率低下,于是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这样部门分工明确,能够很好的完成政策的决定和执行,同时皇权还得到了巩固,此制度被后世一值所延用,即使修改了一些,也并无很大改变。

在开皇元年杨坚命高颎等撰定新律《开皇律》,此律是隋代第一部法典,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宪法。

该法律法规对后世影响深远,里面一些重要的规则也一直被后世所延用。

2、解决了官员繁多,行政效率低问题,为开皇之治打下基础。

隋文帝在明确了三省六部制后,深感郡县设置过多,导致官多民少,导致真正做事的人太少了,办事效率低下。

于是下令改革,合并地方州县,减轻百姓负担,大大的节省了政府的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

他还下诏命令全国各地州刺史的高级佐官如长史、司马等,每年年底都要进京亲自向皇上述职。

因此开皇年间,隋朝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吏大多都很称职,百姓们也日渐富裕起来,这一举措为开皇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关心民生,厉行节俭政治。

隋文帝厉行节俭政治,但对于自己的臣子从不吝啬赏赐。他还经常观察民间的民生,时刻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

有次关中发现了饥荒,人们吃不上饭,隋文帝的亲信告知他百姓们都吃豆渣子、杂糠等食物,隋文帝流着眼泪,找来群臣让他们看看百姓吃的什么,让他们深刻反省,做好赈灾的工作。

4、统一全国

吞并西梁:开皇七年,杨坚征召后梁皇帝萧琮至长安,并派兵进据江陵,废掉梁国。

覆灭南陈:开皇八年十月,隋文帝命令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的战役。各路隋军共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杨广节度。

东自大海,西至巴蜀,向陈发动了全面进攻,开皇九年正月,隋军攻下建康,长江上游的陈军解甲投降,至此全国统一,隋文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南北割据局面。

5、创立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隋文帝废除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不问出生、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让隋朝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政治环境,间接促进经济繁荣,创立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后来他儿子隋炀帝对这套制度做了一些优化,再到唐朝时更为细致具体的优化,使得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生存了一千多年,并且对我国古代选贤纳士也确实有积极作。

当然除了这些,更大的目标都被杨坚给实现了。

隋朝建国才两年多,就打败了头号强敌突厥。乘着这股气势,杨坚心中勾画了一幅世界性帝国的蓝图。

中国上一次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还是在汉武帝征讨匈奴胜利之后,到杨坚在位时,已经600多年过去了。

即便从西晋失落后,中原政权被周边民族政权狂虐算起,到此时,也接近300年了。

这数百年间,没有一个大国构建起政治与文化双重约束的权威体系,导致各民族、国家间交相征伐,弱肉强食。到头来,受苦受难的,还是各政权治下的百姓。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的重新崛起并不是东方世界的威胁,而是普通民众的福音。

因此,隋朝伊始的隋唐两代被称为中华第二帝国,是继秦汉之后崛起的新帝国时期。

作为中华第二帝国的肇建者,杨坚不是伟人,那么谁是伟人?

每一个开创伟大功业的皇帝,在私德、作风或手段上总会留下争议。比如嬴政、朱元璋的口碑都不好,都以残暴出名。

伟人饱受诟病,似乎是历史的常态。但杨坚又似乎是历史的例外。

是杨坚这个人特别好,既雄才大略,又不凶残狭隘吗?

不是。是他比其他伟人高明了一丢丢,善于给人营造好印象。

他要搞什么大新闻,都不会以朕的名义进行,而是无限扩大民意的基础,以人民、臣下的名义行事。

搞得好像就连他登上帝位也是被逼的。

581年正月,杨坚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杨坚假意推辞再三,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穿上皇帝的龙袍,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

这种体面的夺位方式,在臣下的劝进中,淡化了权力转移的残酷性。

统一全国后,杨坚知道,以自己的功业在历史上绝对排得上号了,得搞点什么仪式来匹配这不世的功业才行。

大臣溜须拍马惯了,皇帝放个屁都秒懂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恭维隋文帝德配天地,再造太平盛世,鼓动他封禅泰山,树碑立传。

杨坚却欲擒故纵,严词拒绝,说凭我这点德行,还不配封禅泰山哩。以后谁也不准提“封禅”两个字。

哇,真的是一代明君,多么谦虚,多么自省,堪比尧舜啊。

然后,他真的不提“封禅”,换了个词儿“东狩”,还是去了一趟泰山。理由是经不住大臣们的一再劝告啊!

被独孤皇后气得离家出走那一次,也是要大臣劝着说“以天下苍生为重”,才觉得找到了台阶,趁势回宫。

如果说大臣的苦劝与杨坚的听劝是一场约定好的政治秀的话,那么,杨坚说自己“不得自由”则可能是一句真心话。

还在做北周的国丈那会儿,他就权势很大,面临的风险也很大,时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得自由。

他那年少的女婿——北周宣帝,虽然比较昏庸荒淫,但还是能感受到杨坚对自己的威胁,并怀疑皇后就是杨坚安排在自己身边的间谍。

有一次,宣帝心情不好,威胁杨皇后说:“我早就看你爸爸不顺眼了,明天就灭了他。”

几天后,宣帝召杨坚入宫,事先埋伏下刀斧手,下令说杨坚如果有任何心情紧张的表现,就直接做掉他。

杨坚来了,举止自若,毫无异样。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北周宣帝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为了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苟全性命,也为了成功上位,他不得不深谋远虑,洞察一切。这使他成功度过一次次劫波,最终成为九五之尊,建立大隋。

自己当了皇帝后,杨坚也很辛苦。

私人生活被独孤皇后困住,不得自由只是一种表象,更深层的是,他被国家政务困住了,大小决定都要自己拿主意,以至于废寝忘食都干不完。他被迫成了一个工作狂,没有私人时间。

这么勤政的好皇帝,难道不应该表扬吗?

别人看不透,但跟他一样同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却把他看得透透的。

李世民曾问大臣萧瑀,杨坚这个皇帝做得怎么样?萧瑀把杨坚大大吹捧了一通,说隋文帝这个人不纵欲,长时间工作,深入基层,吃工作餐,简直是君王勤政的典范。

就是说,杨坚对人性悟得太透彻,知道人心叵测,他通过篡夺女婿的皇位建立隋朝,难免怕有人觊觎他的皇位,于是谁也不能相信。

他居高临下,自己把自己放在了什么都懂的位置上,不得不事必躬亲。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对于皇帝来说,哪怕十件事判断错了一件,执行下去就是滔天恶浪。

他刚愎自用,格局狭隘,日子久了,旁边的人只拣他喜欢听的说。表面上他能与臣下对谈,实际上什么也听不进去。

说白了,杨坚所谓的“不得自由”,只是权力欲太强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早年在北周的惊险经历,一定程度上练就了杨坚的个性。

这就是,当皇帝,城府要深,演技要好。这样才不会被近臣摸透,进而对臣僚进行控制,而不被他们反控制。

历史上那些被大权臣或大阉宦环绕的成年皇帝,基本上性子都太直,喜怒哀乐形于色,很容易就被利用。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大多数皇帝,都很任性,很率真——我就爱扮大将军打仗,我就喜欢闭门炼仙丹,其他我不管——权臣阉宦就钟意皇帝的直来直去,不怕你有爱好,就怕你没爱好。

这些皇帝在权力控制上的致命弱点在于,不懂得演戏。我虽然喜欢,但我偏说不喜欢;我虽然不喜欢,但我偏要表现得很喜欢。看你们怎么办?

杨坚在这方面,很具天赋。他天生是个好演员。

他的变幻莫测与猜忌严苛,让朝臣根本无法真正熟悉他,窥破他。

他可以前一秒对大臣许诺加官进爵,后一秒就在金殿上对其实施杖责,也许只是某句话让他感到不悦,也许只是刚好他心情晴转阴。

他甚至嫌执行杖责的人下手太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于是下令将行刑者推出去斩首。如此一来,行刑者无不狠如虎狼,故常有人当堂死于杖下。

然后他又突然表演仁慈,让人把木棍从金殿上撤走。

过了段时间,他又想打人,遂假装忘了这事,吼一句:谁特么把棍子拿走的?

还有一次他在殿上鞭打一个人,然后又肯定此事与天子的身份不符,并主张废除笞刑。

但不久,他在暴怒时又用马鞭把一人鞭打致死。他常常似乎对帝王应仁慈宽厚的呼吁充耳不闻,不加限制地施行当时普遍的酷刑。”

虽然有这些局限性,又处于这种精神状态,杨坚仍是一位坚强和有成就的开国皇帝。

总之,杨坚这易于发怒的性格,其实与他个人的自危感有关,到了晚年,与上面谈到的追求最高权势的变态心理有关。

不止如此,隋文帝杨坚还提倡节俭。

节俭到什么程度?他吃饭不过一肉,旧衣服缝缝补补照穿,车子破旧了也不换,大臣进献绫罗绸缎,当场烧掉,节俭到把自己感动得哭了的程度。

他不仅自己节俭,还要求家人亲属节俭。太子杨勇适度奢侈了一把,直接被他黄牌警告,后来被罚下场,撸掉太子身份,与这次警告也有点关系。

他不仅要求家人亲属节俭,还要求百官节俭。其实也不用要求,大臣们一看皇帝好这口,都“自觉”地节俭起来。你想啊,皇帝对自己这么狠,大臣们能对自己仁慈吗?

他在本人节俭的同时,也舍不得让老百姓过上较为富足舒服的日子,紧紧守着国家的财富,死活不让肥水外流。

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还是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没能分享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

甚至在关中百姓遭遇灾荒、生活难以为继时,他仍不肯开仓赈灾,而是任凭一队队饥民艰难地踏上逐粮洛阳的苦旅。

难怪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看杨坚不爽,一语道破:“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

事实上,奢侈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阶梯。一个没有消费欲望,没有炫富追求的社会,迟早会陷入发展的困境。不追求奢侈,也就不崇尚打拼,这个社会终将处于一种低端的发展状态。

更何况,杨坚的节俭其实是演出来的。

一个皇帝,明明可以锦衣玉食,但他偏要粗食布衣,这固然很好,然而相对于他手中的帝国,这点节约的偏好,只能算是小节俭。是否够得上大节俭,要从他治国的大项目才能看出来。

杨坚即位第二年,开始营建新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十几年后,又营建仁寿宫,征调民夫数十万平山填谷。

新宫用了两年建成,蔚为壮观,一点都看不出节俭的模样。这期间,为了赶工,上万民夫劳累而死,也不见杨坚有何反思?

此外,杨坚的猜忌之心也是极重。

由于他是从孤儿寡母中夺取了皇位,王朝的合法性不足,所以心怀猜疑。这决定了与追随他的元老功臣只能同患难,而不能同富贵。

猜忌到什么地步呢?

他屡兴大狱,把帮助自己夺取政权的功臣先后干掉了。

而且在成为帝王之后,他用计谋除掉了自己个干女儿大义公主,妥善地解决了隋朝和突厥之间的关系。

责己严,责人更严。秦王杨俊被自己的妻子投毒,但是因为他不合文帝的要求,不仅没有得到父亲的疼爱,反倒被免官治罪,大臣求情,文帝也因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也没有宽恕他。

甚至在杨俊死后,文帝也拒绝了给他立碑的请求,冷酷无情至极。

因为文帝的猜疑,也因为杨广等人的陷害,蜀王杨秀也被废黜了。对待自己的儿子们非常严苛,对于别人那就更不用说。他经常杖责自己不满意的大臣,诛杀、黜免功臣,功臣故旧能够善终者极少。

性格严苛,用法也严苛,他信奉乱世用重典,偷一文钱就要判处死刑,更极端的是处死了三个因为口渴偷瓜吃的小伙子。在这种严苛的法令下,整个社会人心惶惶。

这就直接导致了隋朝末年即使府库充盈,官员也不敢开仓赈灾,国富民困,隋朝因此而灭亡。

隋文帝不识大体。他怀疑官吏贪污受贿,但由于没有证据,他竟然派手下的人故意拿钱去贿赂那些小吏,如果谁接受就马上斩首。身为皇帝却钓鱼执法,失人君之大体。

不仅如此,虽然他生长于寺院,但却崇尚佛法,不喜欢诗书,甚至废除了培育人才的学校。

隋文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数百年、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亲手缔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代。

重构了以隋朝为中心的东亚秩序,重视文教,开科取士,创立了延续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然而他的一些做法也蕴藏着隋朝祸乱的根源。

有史学家评论说,隋朝灭亡始于隋文帝。他的功过是非,根源都在于他独特的性格,可以说是功也性格,过也性格。

朱熹说过:“我们的性格即我们的自身。”性格于我们关系大焉,功过是非都是因为性格,我们每个人能不慎乎!

性格决定命运。独特的性格使隋文帝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皇帝,也使他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皇帝。

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