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杜聿明和陈诚谁厉害(杜聿明和陈诚那个级别高)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1947年6月30日凌晨,一纵3师最后离开四平,历时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结束。

接着,国军一面大肆吹嘘“四平大捷”,一面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

7月初,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离开沈阳就医,8月,参谋总长陈城抵达沈阳,取代了熊式辉任东北行辕主任,将东北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在此之前,杜聿明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能力,在一些作战中给我军带来了相当麻烦。

相比之下,陈诚则在此前对关内战场已经出现多次瞎指挥,表现拙劣,令王耀武等人叫苦不迭。

为何老蒋还是要让陈诚到东北来“祸害”呢?

直接原因:杜聿明的身体

1947年7月初,杜聿明的身体实在受不了了,请求辞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职务。

老蒋顺势令陈诚到东北全权负责。

实际上,杜聿明的身体不行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在1946年2月时,杜聿明就因患肾结核到北平治疗,无法亲自指挥了。

当时,杜聿明让郑洞国为东北保安副司令,并暂代司令长官之职,并于2个月后,作完手术,割了一个左肾的杜回到东北,继续主持作战。

所以,身体原因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老蒋是不是真的决心要用。

这不,接受的陈诚离开东北时,不也说是身体原因嘛。

老蒋对东北形势的不满

尽管刚刚取得了“四平大捷”,但东北的局势依然令老蒋非常不满。

据说当时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描述,国军取得了“3个成就”:1、已经把美国训练、装备的7个军至少断送了一半;2、把日本人遗留下的工农业经济破坏得差不多了;3、丢掉了东北人心。

这是一个靠谱的讥讽!

到1947年夏时,国军在东北的总兵力已不占优势(国军48万,东北民主联军46万),主力只能占领大、中城市和主要的交通线,所控制的地域越来越狭窄,面积仅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百分之十二。

军事方面,由于缴获颇丰,东北民主联军武器装备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炮兵连已达160多个。

而国军战斗力却严重下降了。

自战争爆发以来,东北国军已经损失3个师16个团51个营,共225000多人。

而且,国军进入东北之初,官兵多为抗战老兵,战斗力非常强悍,而随着兵员的损耗,补充的新兵无论在训练水平还是士气上都无法与老兵相提并论。

同时,经过土地改革,翻身农民踊跃参军,解放区的农业、工业生产得到恢复,形势正常朝着有利于我方的形势发展。

相比之下,经过贪腐无能的治理,不但使国军在东北的经济形势非常窘迫,也使他们失去了人心!

显然,对于熊式辉、杜聿明交出的“答卷”,老蒋是一万个不满意的。

蒋杜军事主张不同

军事主张上,老蒋与杜聿明的矛盾已近不可调和。

其实,蒋、杜在总体方针上是一致的:收缩兵力、重点防御、维持现状,将来再待机(待关内形势稳定)出动。

但是,经验丰富的杜聿明深知:如果机动兵力不足,所谓收缩兵力、重点防御,只是给我军各个分割、击破的机会!

对严峻的军事形势,杜聿明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机动兵力不足。

他认为,自1946年底开始,他的部队屡遭“无谓的损失”,最大的原因是“兵力配置分散”,机动兵力不足,“使匪得以利用优势兵力,突破防区一点,而遭致军事上之失利”。

因此,杜聿明、郑洞国多次向老蒋请求增兵东北。

而对老蒋来说,形势吃紧的,并非东北一个地方。

在全面进攻失败后,老蒋调整为“重点进攻”,将山东、陕北作为重点进攻的目标。

所以,老蒋不但拒绝了杜聿明的增兵要求,还将53军调走了。

在杜聿明派郑洞国急请增兵时,老蒋说:东北重要,南京更重要。

5月,我军夏季攻势展开后,老蒋亲赴沈阳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杜发生了争执。

老蒋主张把长春以东的永吉地区放弃,抱病参会的杜聿明不但坚决反对,还强烈要求将53军调回!

到四平攻坚战最激烈的时候,老蒋被迫还是将53军调回东北,交给杜聿明指挥。

老蒋希望在不增兵的情况下“维持现状”,而显然,杜聿明达不到老蒋的要求。

老蒋整顿东北形势的企图

时人都清楚:国军在东北的窘境,并非单纯的军事原因造成的。

1946年6月,我军在严峻形势下,为改变东北局领导层内部意见不统一,难以形成强有力领导的情况,我方做出重大调整,以林彪统一领导全局,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

因此,我方无论土地改革、思想认识、军队建设、作战均行动一致、统一,使我军走出了困境。

相比之下,国军在东北的统治一直非常混乱。

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权责不一,均无法真正领导局面。

国民党自抗战胜利接收以来,就伴随着大量的腐败问题。

早在1946年2月,杜聿明委托郑洞国指挥作战时,就指出:国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

然而,身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无能为力。国军将领多为“校长”门生,各个都有“通天”的本事。杜聿明只能以各种手段拉拢部下,以确保这些将领在作战时能协同作战。

所以,对杜聿明来说,部下“只要肯打仗,贪污些东西是小事”。

同时,行辕主任熊式辉也无能为力。

据熊后来回忆:当时,各级行政长官,都是中央直接任免,他连基本的人事权都没有。

因此,无论是整顿吏治,还是发展生产,杜、熊都无能为力。

而被收编为地方部队的伪军,鱼肉乡里,欺压百姓,军队、政府都难以管理,使东北人心尽失!

因此,老蒋希望派一强力人物,统管东北军政事务,与我军统一领导东北全局的林彪抗衡。

为什么是陈诚

这个强力人物,正是陈诚。

1、得老蒋信任。

统管军政大权,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老蒋信得过。

陈诚一直对老蒋忠心耿耿,并愿意代老蒋背锅,早已有“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的说法。在陈诚娶了宋美龄干女儿谭祥后,陈诚已经是老蒋最信任的一个属下。

他一直呼吁“服从统帅,信仰领袖”,是唯一一个与老蒋没有任何间隙的高级将领。

2、坚决执行,毫不含糊。

陈诚以“苦干,强干,硬干,快干”著称,以“三不主义”为标准,不耻过,不敷衍,不贪小便宜。

东北形势复杂、混乱,正需要这样强力执行,不敷衍的态度。

3、地位、人脉。

陈诚的地位,远在熊式辉等人之上。

以他的资历、身份,他接管东北事务是没有压力的。

同时,陈诚派系力量强,有助于他依靠“自己人”,保持形势的稳定。

在当时的东北国民党军中,新1军50师和新6军14师都是陈诚原18军的骨干部队。

因此,他有底气、实力对东北国民党军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4、政治、经济建设能力。

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一直被各方诟病。

然而,陈诚的建设能力不错,这一点老蒋倒是没有看错。

在后来国军败退台湾后,陈诚此方面能力表现得非常突出。

陈诚的任务

因此,老蒋调陈诚去,带去了两个任务。

1、在不增兵的情况下稳定形势。

2、归并东北军政指挥机构,以便统一权责,争取整肃贪腐,挽回人心。

“小委员长”忠实地执行了老蒋的任务。

1、就地扩军。

陈诚将原有的9个保安军取司令部和11个保安支队扩编为新3军、新5军、新7军、新8军。把骑兵支队扩编为骑兵师。将青年军207师扩编为新6军,并将49军王铁汉调回东北。

如此,东北国军兵力达到14个军、55万人,比杜聿明时期最多的48万人多了7万多!

2、反腐及统一军政。

陈诚以自己的地位、资历,大力肃贪。

51军军长陈明仁、52军军长梁恺、52军副军长刘玉章先后被撤换。

尤其是陈明仁,刚刚“撒豆成兵”,拿到“青天白日”勋章,转眼就被撤职查办···

同时,陈诚又将不服的孙立人等人调走,换上自己的亲信,试图保持对军队的一致控制。

加速失败

然而,陈诚志得意满的调整无疑是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

首先,陈诚的扩军是极为失败的。

陈诚的扩军,主要途径是升级、扩充地方保安部队,甚至抓壮丁。

这些地方保安部队原本就士气低落、战斗力不足,在扩编后,如何承担野战任务呢?

相反,原先的一些精锐部队,反而因为被拆散而使其原本协同作战能力下降。

其次,陈诚的反腐也是失败的。

陈诚的反腐,一时间起到了一点作用。

但是,在我军土地改革等政策面前,陈诚这一点动作根本不可能改变民心向背。

即便是反腐,陈诚也夹着“私货”,趁机更换自己派系的人物担任要职。

国民党的腐败已是痼疾,几乎“无官不贪”,陈诚的反腐反而使国民党军人心惶惶。

这些将领,虽然不如陈诚受信任,但也都是校长“门生”,也都有“通天”的本事,他们不但未心悦诚服,反而都等着看陈诚笑话。

因此,国民党军相互推诿,彼此不合作的情况反而更加严重了。

最后,陈诚用兵,绝非林彪对手。

战争年代,作战是核心任务。

当年,杜聿明尚可与林彪针锋相对,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敌我双方还是互有攻守。

然而,由于陈诚指挥无方,优柔寡断,在不久后的秋季攻势中,国军全程被动挨打。

为了支持陈诚,国军从华北调入了6个师增援,但仍然只是一败再败。

老百姓们嘲讽: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而在接下来的冬季攻势中,陈诚更是将新5军断送。

1948年2月5日,陈诚在“骗子”、“草包”的骂声中离开了沈阳。

至今,国民党仍然认为陈诚是国军丢掉东北的最大罪人。

其实,国民党在东北从占据优势到陷入困境,又从陷入困境到彻底失败,其关键是自己的腐败。

国民党的腐败,腐到了根子里,绝不是一两个高级官员能够改变的。陈诚不能,后来的蒋经国也不能。

杜聿明等人选择对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然指挥能力不错,给我军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既然不能改变腐败,自然不可能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

所以,陈诚也好,杜聿明也罢,结局不会有什么不同。

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