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土木堡之变死了多少精锐明军(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失多少人)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说是被俘50万人,其实没那么多。

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张,尤其是打仗的时候军队的数量问题,水分太多。其实出征时也就20来万,到了被俘的是时候也就剩十万人了,其中有战死的,也有当逃兵的。

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那位“蟋蟀天子”。这就足够说明遗传的强大,老爹就好玩,儿子也不着调。

明英宗朱祁镇特别宠信宦官王振,王振原本是一个落魄秀才,走投无路就净身做了太监。

王振读过书,有点小聪明,朱瞻基就特别喜欢他,就让他服侍太子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王振就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可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有“批红”(批阅内阁呈报上来的奏章意见)的权力,是皇帝以下“第一人”。

这时没有能制衡王振的人,王振就大权在握,明朝所有军政大权都在他手中。

这时北方的蒙古悄然崛起,原本被朱元璋、朱棣驱散的蒙元势力,又一次集结在一起。此时蒙古最大部落是瓦剌,在丞相也先的带领下,统一了蒙古三部。

也先不断向明朝挑衅,先是用劣马向明朝进贡,换取大量好处。接着不断加大朝贡次数和贡品数量,也先这样大量以次充好的行为,让明朝大为不满。

但为了安抚蒙古部落,不让他再起事端,明朝也就忍了。

也先就开始骚扰明朝边境,并且于1439年秋,分兵三路,向明朝发动进攻,其中也先亲率大军直扑大同。

这时王振挺兴奋,因为他一直就想向世人展示他的军事能力。

这个从小听了太多隋唐演义、杨家将故事的太监,特别向往那种刀光剑影的军旅生涯。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从失去男人尊严中找回一点点自信。

于是他就忽悠明英宗亲征,朱祁镇也是听着朱元璋、朱棣这些祖辈的事迹长大的。他也认为打仗就那么回事,只要人多,谁都不用怕。

两人一拍即合,立即召集群臣宣布亲征。并且西陵要求2天之内,50万大军到位,然后亲征大同,文武群臣全部跟随。

就这样,匆忙之间,2天聚集了20万大军,其中一部分连装备都没配齐。朱祁镇和王振就带着群臣,浩浩荡荡的向大同进发。

也先一听明英宗亲征,也很高兴,就连忙布局,要将朱祁镇消灭在大同境内。

于是也先就命令部队后撤,王振得到消息后,认为也先害怕了。于是王振就劝朱祁镇快速向大同进军,免得也先“逃跑”。

可是进军途中,看到遍地死伤的士兵,王振害怕了。越往前走越荒凉,沿途甚至不见一兵一卒,王振心中感到不妙。

这时,曾参与守卫大同的手下向王振汇报,前几天明军在大同惨败的消息。王振立刻汇报英宗,英宗也发现打仗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也想回去。于是,就下令撤军。

如果就这么撤回北京,也就没有土木堡之变了。此时王振又有了新想法,他想让英宗从他的老家蔚州(现在的河北蔚县)经过,让父老乡亲见见皇帝,也有“衣锦还乡”的意思。

于是,王振就下令走蔚州,由紫荆关入长城。大军就开始向蔚州进发,走着走着,王振就发现,大军的出行对庄稼的损害较大。而且,明军的军纪也不好,这样岂不是害了家乡父老。

王振又下令,不去蔚州了,还是走宣化,于是大军又向东走。这样一折腾,就耽误了回北京的最好时间。本来也先听说明军撤了,就很失望,这又听说明军两次改道,他觉得机会又来了,连忙下令追击。

王振他们赶到宣化,瓦剌大军也赶了过来。王振连忙派兵拦截,自己随同大军继续后撤。赶到土木堡时,王振看到自己搜刮的财宝和辎重没跟上,就命令在土木堡修整。土木堡只是一个军事堡垒,他距离怀来城只有10公里。群臣都建议先进怀来城,再做修整,王振不同意。群臣又提议,先让英宗入城,结果提议的人遭到王振的斩首,也就没人敢再说话了。

第二天一早,王振就发现走不了,因为瓦剌大军将土木堡团团围住。也先也不攻城,因为他知道城中连水都没有。

于是也先将靠河的那一面让开,让部下埋伏在河岸边,就等着明军取水时,将他们歼灭。

于是在取水时,明军被俘,就连堡中的人也无一幸免,英宗连带着一干大臣全部被俘。

土木堡是明朝衰败的起点,此后,明朝率遭北方侵袭,只能被动防御。

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