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顺网 > 历史杂谈 >

古代游侠是什么意思(游侠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时间: admin 历史杂谈

我国古代“游侠”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游侠,自司马迁为他们立传后,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那么富有魅力。游侠们行侠仗义、扶危济贫的动人故事成为民间传说与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主题。

游侠的形象一直寄寓着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并被罩上理想的光环而传诵着。那么,历代市井中“以武犯禁”的游侠,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战国时期,大法家韩非在著作《韩非子・五蚕》中,将游侠和儒者列入对国家有害无益的五种“害虫”之列,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要求国君将他们尽皆除去:所谓“以武犯禁”,就是说游侠都是用武力或勇力破坏网家的律令韩非对游侠的评价,虽然是站在统治者立从治政的角度出发的,但他这一评价,却道出了占代游侠的特点。

即像某些文化人类学家所称的,他们是一些文化离轨者”。他们游离于既定的文化规范之外,蔑视他们所得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因而采取极端的抗拒行为,行动乖僻,为世人所不解。

游侠虽“以武犯禁”,但常常蔑视社会法则,冒犯社会的道德准则,但是他们与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一味好勇斗狠的流氓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主要具有以下鲜明特点首先,轻生重义。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游侠信守他们自己的道德规范,只要是符合“义”的原则的事,他们将不惜一切代价,基至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去做。

所谓“义”,在游侠看来,首先是正义、公正。为了正义和公正,游侠可以无视现行律令,使用暴力手段,这又使他们陷入以暴易暴、甚至崇尚武力的怪圈、游侠之“义”。

还有忠于朋友和知己的含义,即对一些违背自己和朋友意愿的事情,为守朋友之“义”也会去做,因此,有时他们的行为难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同情。

其次,抚弱抑强。游侠乐于助人,不论是知交朋友,还是陌路之人、只要遇到危难,他们多会挺身而出,仗义相助。

游侠在救助别人后,还不求回报,这与他们对別人感恩图报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因此司马迁在称赞游侠的典范、汉代游侠朱家时,说他对别人加于自己的恩惠牢记在心,报答心切,但从不因对别人有恩而沾沾自喜,不图回报。

再次,恩怨分明。游侠一般报复心强,报德也报怨。对于有恩于己的人,他们不惜性命去回报,讲究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他们对尊重自己人格、善待自己的人尤为感戴德:由于爱重名誉,对自己尊严极其敏感,使得他们往往依对方是否能给自己较高的待遇和评价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自己回报,以及回报的程度。

这使他们反而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分辨放在其次,甚至丧失原则,为虎作怅,这也是游侠常受人批评的点。相比之下,游侠对报者尤其热衷,不是报复国难家仇。

对于有辱自己名誉和尊严的人和事,更是睡眦必报;不仅自己的仇怨要报,游侠还常常不惜性命替朋友报复仇人,实际上,这也是对朋友报恩的一种方式。

最后,讲信用,重然诺。游侠大都重視名誉,为了树立名誉,他们言出必行,一诺干金。同马迁也曾指出游侠的这特点:“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史记·游侠列传》)

有侠者风范的吴公子季札曾奉命出使北方各国,途中与徐君结为知己,徐君喜欢季札的佩剑,却不好意思开口要,季札心领神会,因出使任务未完成,故未将剑马上送给徐君。

再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就将宝剑挂在徐君家墓前的材上,从者问:“徐君已死,还把剑送他干嘛?”季札则说:“我已经在心里允诺了他,怎能因为他死了就有所改变呢?”(《史记・吴太伯世家》)

总之,游侠是以武力尤其是以个人的武勇作为价值实现的手段,舍身取义是其根本价值取向,扶危济困,恩怨分明、讲信用,重然诺是其基本的标志。

由上述可见,游侠与恶霸、豪强、强盗等流氓是有所区别的、游侠的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与流氓劫掠百姓、奸淫妇女有着天壤之别,而流氓仗势欺人、无恶不作,也不能与游侠的行为相提并论。

当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之中,并非游侠永远就是游侠,流氓永远就是流氓,两者截然泾渭分明、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历史上多有游侠异化为流氓的记录。

另外,在游侠阵营中,还有个别的人明里以侠客名义吹嘘标榜,暗中却行流氓无行径、仗义行侠与欺诈凌弱参半。他们是游侠还是流氓,难以一言明之,大概只能称之为流氓侠客了吧。

游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始于战国,兴盛于西汉,东汉以后虽然职业游侠并不多见了、但行快仗义之徒依然不绝如缕。

游侠形成的原囚,主要是社会动荡和许多人因此而产生的生存危机。

每当社会的动荡时期,社会就会有不平和危难之事,恃强凌弱之人増多,弱者需要得到保护和救助,需要专门趋人之急的人出来打抱不平。

另外,游侠兴盛的年代般都是政局混乱,法网疏阔的时期,统治者治政不力,游侠オ可以在法律边缘行使权力,并补充法令不公之处。

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