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包括哪些内容(正确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含义)
孟子的性善论是咋回事?
孟子性恶论的思想来源于,儒家子思所著《性自命出》中的观点。子思是孔子之孙,地位很高,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历史上也将其合称为“思孟学派”。
子思的以天论诚思路明确区分了“天之道”和“人之道”。诚原本只是人的一种真实无妄的精神,但子思把诚的内容客观化,用以表示天道的真实性,反过来证明人之道。
孟子则是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将性与命与天紧密联系起来,以此来彻底解决儒家道德理论缺少形上根据的难题。
子思将性与命联系在一起,直接以命和天说性,他认为性是源于天之所命的,天与命是性的终极根源。
凡人皆有性,四海之内的性都是相同的,即天下的性一定是相同的而非相异的,至于后来有了不同,是人“用心各异”的结果。
性善论是孟子的一大发明,孟子认为只有坚持人性为善,人们才有根据去行善,去成就道德。
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很强的历史延续性,要把孔子“仁”的学说贯彻到底,必须主张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在于心善,这个心就是“四心”又叫作良心和本心。
良心就是善心,本心就是原本具有之心。在孟子看来,良心本心是人所固有的,是内在的,但它总是要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性。
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所以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因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所以人人都有诚善之性。
这就告诉我们,性善的根据完全在于心善,因为心善所以性善。孟子只以良心本心论性善的奥妙就在这里,掌握了这个关键点也就掌握了性善论的核心。
《诗经》中讲天生育众民,事物有自己的法则,百姓秉持常性,于是喜好优良的品德。孟子认为良心本心完全是天生的,善是初生之质。
就实情来讲,人可以为善,这便是行善。至于有些人不善,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初生之质,没有这种能力,而是个人不曾切己反思罢了。
对于善性,你如果求它便会得到,你如果放弃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品行相差一倍、三倍甚至无数倍,就是因为不能通过反求诸己来充分发挥初生之质的缘故。
如果行为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就应该反身寻找自己的原因。例如: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
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智;礼待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敬。
反求诸己是自反和自得的紧密结合,自反是反思自己的良心本心,自得是得到自己的良心本心。人一旦做到了自得,听从良心本心的命令,也就成就了道德。
孟子认为人得到自己的良心本心之后,只要忠实地按照良心本心的要求去做,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变,行事也就会无愧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