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渡江的故事出自哪里(达摩祖师一苇渡是不是真的江)
一苇渡江:中国历史上最会念经的外来和尚。
有一天,天竺国达摩求教他的师傅说:“我得法以后,应该到哪里去?”般若多罗说:“应该去震旦(中国)。”
达摩遵照师傅的嘱咐,整备行装,泛起一叶扁舟,漂洋过海,晓行夜宿,历尽艰辛,用了三年时间,来到中国。广州刺史萧昂闻讯,奏报金陵,梁武帝萧衍派使臣把达摩诏至宫廷,接风洗尘,待以上宾。
梁武帝问道:“我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禅师答:“并无功德。”
帝问:“为啥无功德?’禅师答:“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区区小事,好像影子一样,不是真功德。”
帝问:“什么才是真功德?”禅师答:“是求之不得的圣谛之理。”帝又问:“什么是圣谛之理?”禅师答:“明心见性,体自空寂,这才是真功德。”帝又问:“你是什么人?”禅师答:“不知道。”
原来,梁武帝是小乘派,主张自我解脱:达摩是大乘派,主张普度众生,两人谈不到一块。所以,梁武帝很不高兴,达摩也自知机缘不契,预感南京不是他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告辞萧衍,渡江北上。
达摩和梁武帝对话后,梁武帝深感懊悔,得知达摩离去的消息后,马上派人骑骡追赶。追到幕府山中段时,两边山峰突然闭合,一行人被夹在两峰之间。
达摩正走到江边,看见有人赶来,就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投入江中,化作一叶扁舟,飘然过江。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有说具体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西天竺国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落迹,在五乳峰上的山洞中面壁修炼。
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北国的少林成了他落迹的道场。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羊,
独自栖栖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
二株嫩桂久昌昌。
这首偈语暗含了对未来的预言,“跨水”暗指达摩渡海东行,“逢羊”暗指他将在广州登陆,“渡江”说的是去北方传法,“二株嫩桂”暗指少林寺。
关于“一苇渡江”的解释,儒家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一苇”并不是一根芦苇,而是一大束芦苇。因为《诗经》里面有一首《河广》,诗中说:“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唐人孔颖达解释说: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面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
这样的解释是比较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