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的演变过程(我国从古至今的钱币的顺序图片)
知识科普|中国货币的演变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其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那你了解中国货币的形成和演变吗?
接下来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货币的发展历史吧!
货币的定义
提起货币,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货币?《说文解字》中对货币的定义是:货,财也;币,帛也。财就是财物,帛就是布帛。
简单来说,货币就是指有价值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有价值并且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就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
同时货币也俗称“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甚至是文化的深刻变革。它有两大基本功能:一是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二是为商品定价。
中国货币演变史
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演变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等。一、自然货币——人工货币
早在商朝以前,就有用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记载。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与“贝”字有关,如“赃”、“贡”、“费”等,由此可见,贝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天然贝壳逐渐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古代货币舞台。这便是我国古代货币的第一次重大演变。
二、杂乱多样——统一形状
从商朝铜币出现直到战国后期,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由于战国各诸侯国并未意识到铸币权的重要性,各国自铸货币,导致货币的标准、形状、价值等自然多种多样。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统治者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逐步开始统一本国货币,到战国后期,大概形成了以七雄为主的货币体系,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公元前210年颁布法规,明确“以秦币同天下之币”。
由此开始,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而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三、地方铸币——中央铸币
汉朝初期,中央听任地方各郡自由铸币,导致“盗铸如云而起”,不仅造成市场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给汉朝埋下莫大隐患。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确定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并下令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这便是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三次演变,对中国后来历朝历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文书重量——通宝元宝
货币经历三次演变后已经非常规范了,但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但流通时间较长,磨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
"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金属货币——纸质货币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几乎达到顶峰。而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货币流通额增加。史料记载,北宋太宗时期,年铸币八十万贯。古代一千枚铜钱为一贯,重约四公斤。
八十万贯,相当于三百二十万公斤铜。这对铜料资源造成了极大地压力,乃至政府为弥补铜料不足,改用铁铸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
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走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手工铸币——机制铸币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的流通。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透过历朝历代货币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社会的发展阶段如何,其本质永远是一个经济驱动的社会,是每一个朝代政治、经济甚至是人文环境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