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端午节风俗和寓意(安徽的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介绍)
安徽端午的风俗习惯
一个完整的民俗节日,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固定的日期、特殊的习俗和特殊的节日名称。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基本确定在农历五月五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民间养生防疫活动。
就安徽而言,端午风俗多种多样,各地既有相同的节日活动,如吃粽子、插艾悬蒲等,也有不同的内容。
旧时,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上面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
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姜子牙为安徽临泉人,西周名臣,民间视他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不过,也有挂钟馗像的。
在徽州区岩寺镇附近,端午节这天就有跳钟馗的民俗表演,希望借此除害降福。
在舒城一带,端午节流行“吃水果”,当地民谚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端午节那天,淮北、蚌埠一带的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要“缚花线”,据说可以辟邪、防溺水。在民间,还捉蟾蜍做药等。
在合肥地区,有种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鳝鳖,叫 “箭杆黄鳝马蹄鳖”。
此外,环巢湖一带,还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
一方面,这里是楚国故地,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另外当地传说有一凶兽 (实际是血吸虫、疟疾之类传染病的代称),到五月初五正午出来觅食,闻到哪家有炊灶香气,就来扑食,连带吃人。
厨灶之事,多为女人所为,所以媳妇要回娘家“躲午”。肥西就有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岳父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送太阳伞给女儿。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们走亲戚,已婚妇女归家省亲。
和县一带,端午节中饭称为“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中午还要在庭院中插筷子,以验正午。
怀宁一带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端午粑”,就是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
黄山一带,除了吃粽子、绿豆糕外,还要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雄黄酒、咸蛋黄。另外,还有挂香袋习俗等。芜湖、当涂的龙舟比赛,都很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