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上清玉清排列顺序(三清代表世界形成的三个阶段)
“三清”的顺序,竟代表世界形成的三个阶段,他们的法宝更有深意!
在接触道教神话时,我们经常能听到“三清”这个概念。
那么,什么是“三清”呢?
在道观中,我们能够看到正殿里往往会摆放三座造像,其实,这三座造像便是“三清”这三位神仙,他们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
之所以将这三位神仙称之为三清,原因之一是三位神仙分别处于“上清”、“玉清”与“太清”这三层仙境。当然,“三清”境界处于道教体系世界中的最高层,是为“三清天”。虽说,三位神仙是“一气化三清”后出现的,但他们的地位尚有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道观中的元始天尊造像位于神坛的正中央,灵宝天尊及道德天尊则分居左右,这个次序是不容置换的,一点都不能含糊。据说,这一顺序代表了世界形成的三个阶段。
“三清”的手中各有一枚法宝,这些法宝内含深意。
元始天尊手中的法宝是一枚灵珠:
“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天人仰看,惟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既入珠口,不知所在。”
这枚灵珠之中藏有“混沌”,也就是天地未开时的混沌状态。在民间神话中,盘古所劈开的混沌便是此物,亦是物理学角度里的“奇点”。所谓“元始天尊”,就是万物伊始的状态。
元始亦是时间节点,在元始以前,世间仅有一团鸿蒙,元始象征着万物演变的起点。道教中“鸿蒙”这一状态亦被称作“洪元”,而洪元是没有阴阳之分的,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一团杂乱的元气。
灵宝天尊手持玉如意,名唤“碧玉瑶光如意”:
《历代神仙通鉴》:“元始曰:若以清虚至真之气投圣德仁厚之身,托孕成胎必生神明之子,定为三才之圣,上真以为如何?黄老点头,即将碧玉瑶光如意吹口真气此乃天外灵宝,遂变一婴孩身。”
此如意本是五老上帝中的中央黄老所持,后来黄老吹气化婴孩,元始天尊特命太上大道君(即灵宝天尊)抱着他,投生光严妙乐国。此婴儿长大后,就成了玉皇大帝了,也就是昊天大天尊。
灵宝天尊持此如意,有道士认为此表玉帝玄妙之德相,我认为是对的,但我觉得此如意更代表天下所有的道子,应当心如赤婴,才能诸事如意,任运逍遥。
所以,“碧玉瑶光如意”代表的法意为道君(灵宝天尊)捧送玉帝之无上德相。
道德天尊手持一柄扇子,这柄扇子上镶嵌有阴阳镜:
这就是世界演变的下一层境界了,“洪元”被划分为阴阳二气,而阴阳镜的正反两面恰恰象征着这两团元气。在阴阳二气的基础上,天地逐渐形成。不过,这时的世间仅有天地,万物还没有演化出来,这一时期道教称之为“太初”。
《八威召龙经》:“一曰上洞无欲之明,二曰彼我心志之明,叁曰五达九合之明,四曰智慧应机之明,五曰远瞻十方朗无碍违之明,是为五明洞彦。”
心达五明,则魔消道升,故称“五明降魔扇”,此扇萨天师也持有过。而在古代道士也多会制作此扇,往往用于登座说法,降服妖魔。
道教为什么会构拟出“三清”的形象,并将“三清”设置为造物主呢?
从道书中的记载来看,这种思想出现的初衷是为了用三位神仙代表世界形成的过程。虽然,“三清”在道教的地位等同于其他信仰中的造物主,但其本质又与其他信仰中至高无上的造物主有所区别,道教从实质上侧重于以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世界的起源。
然而,在道教创立的年代科学名词有限,创立这种学说的先辈无法用现有的概念去诠释世界的起源,所以只能虚构三清的存在,用于解释万物的源头。
道教与道学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二者之间亦有传承关系。
我们知道,道教是基于道家的哲学而创立的,所以道教信仰中的许多观点与《道德经》不谋而合。在道家思想中,一切的开端和终结是为“道”,这是一种玄之又玄的概念,类似于周易中的“易”和佛教的“佛”,每个人对这些名词的理解都不同。
前面提到的“三清”,就是“道”的具象化。道教的创始人认为,“三清”就是“道”衍生出来的,这三位神仙以“道”为法则,创造了世间万物。
在道教之中,有一种境界被称作“真人”。所谓真人,就是基本掌握“道”之真髓的人,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潜质。
这又是一种难以用常态思维理解的概念,简单来说真人就是领悟了“道”的知识的修炼者,因为他们已能初步掌握世间万物运转的法则,所以自可成为掌控者。在《封神演义》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真人”,他们无一不拥有开山裂石、翻江倒海的法力。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来聊聊道教信徒修行的目的。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笃信道教的皇帝都是本着长生不死或炼金的初衷进行修道的,实际上这种思维远远偏离了修道的本质。道教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都是存留于时间的一分子,修道的意义在于与自然相结合,融为一体。超脱生死只是一种境界,并不是追求。
从修行的境界来看,道教亦与其他宗教截然不同。大多西方宗教都在追求死后进入极乐世界(或天国),而道教所追求的无上境界是与天地并存。至于所谓天界、地狱等说法,只不过是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而出现的衍生物罢了。
生于现代的我们,一定要以科学的心态看待信仰。倘若执迷于那些怪力乱神之辞,未免会陷入“迷信”,偏离了信仰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