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刘瑾太监简介(刘瑾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太监)
明朝宦官当政“混出名声”的,除了有名的魏忠贤,刘瑾的大名当然也少不了。
刘瑾本叫谈瑾,六岁进宫成为小太监,认太监刘顺做干爹,因此改姓。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为帝,刘瑾成了当前红人,执掌钟鼓司,正式进入明朝官场。
之后,刘瑾由于深得皇帝欢心而不断升迁,最后做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他的权势在朝廷盘根交错,实实在在领略了一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
然而好景不长,正德五年,刘瑾的罪行被揭发,昔日无比信任他的皇帝朱厚照,以“反逆”的罪名下令将其凌迟。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往日那样的风光时日,也只不过持续了几年。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刘瑾作为官宦把控大权时,他积累下来的财富竟然“富可敌国”。
按照明朝的官员俸禄,哪怕是做到了一品官员,十年二十年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财富。无疑,刘瑾的这些财富,绝大多数都是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贪欲疯狂敛财,上下搜刮来的。
据史料记载,刘瑾贪污的黄金多达1200万盎司(约折合37万公斤),白银2.59亿盎司(约折合805万公斤),其他的细软财物更是多到无法统计。
且不说别的,单看真金白银这大头的数量,大家可知这是什么概念?为了让大家有个清晰的概念,笔者根据史学家对比分析的数据,拿明朝政府最后阶段国库的财富作对比——明朝快要倒台时,皇宫国库的收入只有白银3000—7000万盎司(约折合200万公斤)。
一个偌大国家国库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只不过是这“贪官”家产的四分之一。这样巨大的财力,只集中在一个宦官的身上,成为他的“私有财产”,何其恐怖。
说完了数量,那么购买力如何呢?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大概有多少呢?毕竟每一个时代,相同金额的金钱购买力都是不一样的。
以米价为参照物,拿明朝当时“一两白银可以买两石米”的标准,对比今天我们人民币的购买力——根据史学家的计算,大概可以得出结论——刘瑾的家产折合成人民币的话,大概相当于254.88亿人民币(金银都包括在内)。
听到这个数字,我想任谁都会惊呼一声“好家伙”。今天的我们听说某某明星逃税漏税几个亿,还感慨这是我们遥不可及的天文数字,这要放在刘瑾的家产面前,也不过是洒洒水。
因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像刘瑾这样力度的“贪”,对老百姓而言无疑是十分致命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贪”,除了霸占这些本该属于老百姓的金钱之外,还有更恶劣的:那就是造成了通货紧缩,加重了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因为这些贪官们的“贪污”,大量的黄金白银被囤积起来,流入市场的就大大减少,从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通货紧缩。
而对于中后期的明朝来说,白银已经成为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它不像纸币那样容易被过度滥印,也不像纸币那样容易被官员掠夺和盘剥。但它的来源却是固定而单一的——
因此明王朝后期开通了和美洲的交易联络,白银也是从海外大量输入。原本这些白银流入到市场,更利于活跃商业经济,带动经济繁荣发展。
可这样一来,白银就在“贪官们”这里出了岔子,贪官们和民间的土豪将白银囤积起来,作为个人储蓄,很少流入到市场,那么整个经济市场都处于通缩的状态。
与此同时,贪官们的敛财和搜刮行为也并不停止,这样越来越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知道,明朝中后期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饥荒,老百姓饿殍遍野,作为朝廷统治者,皇帝肯定要发赈灾款或救济粮。
从国库拿出来的本来足够用,但中间必定有人吃回扣,而一层层传下去,到了老百姓手里也就所剩无几。
可以想象,明朝中后期灾患频发,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着朝不保夕的困苦生活。
而这些贪官们却囤积着大量黄金白银,美味珍馐,奢侈豪华,关起门来自己做起了“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