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来历和故事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各国采取了“修筑城墙,备不虞”的策略。而秦朝时期始建的长城,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建造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决定修筑一道连接河内、晋阳、蒲阴等地的城墙,以抵御匈奴的侵略。
他命令士兵动员民众,修筑了超过5000多公里的城墙,长城也诞生了。但长城时期,长城只是一系列各省民族城墙的组合,它的完整性和本体性根本不存在。
在明朝时期,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曾下令修筑长城,但此次修筑的目的不再是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是为了防范“劫掠边疆的宁王”,即蒙古贝勒降德勒的侵袭。
明朝时期的长城从辽宁起,呈倒"U"型,自京城北行到张家口,向西延伸至嘉峪关。经过几经修建,长城修建到了明万历曾赋诗“万里长城,天下闻名,谁人不知”之时。
长城的故事
长城最著名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相传古代有一家姓愚的人,家里门前有两座大山,对他耕种非常不利,所以他决定搬山。
他劳动了十年之久,总算了把大山搬到一处,不再妨碍他的耕种。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情,便感动于愚公的拼搏精神,赐予他官职为上卿。
另外,长城内还有一个传说故事,叫“打金瓶儿水”,大概意思是说光绪皇帝下江南之前,特地到长城上来观景,却发现雨水浸渍无法露天饮用。
这时一个士兵步步来坑地岀现,想到用一个金瓶装雨水,以改善这一情况。皇帝非常赞赏他的智慧,奖给了他许多大米和荣誉。
长城的保护
长城的保护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穿越的山脉地带和北方等不少的地方,以前都是战争频繁的区域,随着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保护成为难题。许多长城不同程度上遭受了自然风蚀、破坏、侵蚀、人为损害等多重威胁。
为了对长城进行有效保护,中国政府正在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强长城的保护。
同时,围绕着长城这一文化遗产,国内外还涌现了很多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他们自发地开展了长城保护、修缮工程,并开展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完成了很多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文化宣传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长城的保护工作。
最近,也发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参与和投入,这样能够让长城保护更加全面、完善。有游客还一步一步地到达长城较为险峻的地段进行攀爬,拍摄作品,这些作品大为提升了长城的美学价值。
长城图像和描述的流传都极大地扩大了“长城”在不同人群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